檢驗士:《答疑周刊》2019年第25期:
《微生物學及檢驗》重要考點(二)
1.血瓊脂平板上的溶血分類:
(1)α溶血:菌落周圍血培養(yǎng)基變?yōu)榫G色環(huán)狀;紅細胞外形完整無缺。
(2)β溶血:紅細胞的溶解在菌落周圍形成一個完全清晰透明的環(huán)。
(3)γ溶血:菌落周圍的培養(yǎng)基沒有變化;紅細胞沒有溶解或無缺損。
(4)雙環(huán):在菌落周圍完全溶解的暈圈外有一個部分溶血的第二圓圈。
2.細菌的生物化學試驗章節(jié)內容均需要掌握。
3.自動血培養(yǎng)檢測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是檢測細菌和真菌生長時所釋放的二氧化碳(CO2)來作為血液中有無微生物存在的指標。
4.葡萄球菌:
(1)本屬菌革蘭染色陽性,形似葡萄串狀。觸酶試驗陽性。
(2)抵抗力:對理化因素抵抗力強,耐熱,耐干燥,耐高鹽,是抵抗力最強的無芽胞細菌。
(3)致病性:①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②燙傷樣皮膚綜合征;③中毒性休克綜合征;④葡萄球菌性腸炎。
(4)金黃色葡萄球菌:觸酶試驗陽性、血漿凝固酶試驗陽性、甘露醇發(fā)酵試驗陽性、對新生霉素敏感。
表皮葡萄球菌:觸酶試驗陽性、血漿凝固酶試驗陰性、對新生霉素敏感。
腐生葡萄球菌:觸酶試驗陽性、血漿凝固酶試驗陰性、對新生霉素耐藥。
5.鏈球菌屬:
(1)A群鏈球菌對桿菌肽敏感;B群鏈球菌CAMP試驗陽性,可水解馬尿酸鈉;七葉苷試驗陽性用于鑒定D群鏈球菌;α-溶血性鏈球菌對optochin耐藥,不被膽汁溶解,不分解菊糖,可與肺炎鏈球菌相鑒別。
(2)根據(jù)鏈球菌在血平板上溶血情況分為三類:
1)甲型(α)溶血性鏈球菌:菌落呈灰色針尖狀,菌落周圍有1~2mm寬的草綠色溶血環(huán),故又稱草綠色鏈球菌。本菌為條件致病菌。
2)乙型(β)溶血性鏈球菌:通稱溶血性鏈球菌,菌落較小,灰白色,菌落周圍有2~4mm寬的透明溶血環(huán)。該型細菌致病性最強,常引起人和動物多種疾病。
3)丙型(γ)鏈球菌:呈灰白色細小菌落,在菌落周圍無溶血環(huán)。一般無致病性。
(3)猩紅熱多由A群鏈球菌感染所致。草綠色鏈球菌常與亞急性心內膜炎相關。
6.腸球菌屬能在高鹽(6.5%NaCl)、高堿(pH9.6)、40%膽汁培養(yǎng)基上和10~45℃環(huán)境下生長,并對許多抗菌藥物表現(xiàn)為固有耐藥。能水解吡咯烷酮-β-萘基酰胺(PYR)。
7.腦膜炎奈瑟菌能產生自溶酶,易自溶,采集的標本不宜置冰箱,應立即送檢,35℃保溫。
8.淋病奈瑟菌在膿汁標本中,此菌通常位于中性粒細胞內,而在慢性淋病時常位于細胞外。
9.大腸埃希菌:
(1)革蘭陰性短桿菌。IMVIC++--。MIU++-。
(2)大腸埃希菌有五個病原群:
①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ETEC):引起霍亂樣腸毒素腹瀉(水瀉)。
②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嬰兒腹瀉。
③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可侵入結腸黏膜上皮,引起痢疾樣腹瀉(黏液膿血便)。
④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又稱產志賀樣毒素(VT)大腸埃希氏菌(SLTEC或UT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腸炎和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臨床特征為嚴重的腹痛、痙攣,反復出血性腹瀉,伴發(fā)熱、嘔吐等。嚴重者可發(fā)展為急性腎衰竭。
⑤腸黏附性大腸埃希菌(EAggEC):也是新近報道的一種能引起腹瀉的大腸埃希菌。
10.宋內志賀菌可遲緩分解乳糖。
11.沙門菌屬:
(1)在SS瓊脂上形成黑色中心菌落。
(2)抗原結構:主要由O抗原和H抗原組成,部分菌株有類似大腸桿菌K抗原的表面抗原,與細菌的毒力有關,故稱Vi抗原。
(3)變異性:
①S~R變異,菌落光滑型經(jīng)人工培養(yǎng)傳代后逐漸變成粗糙型。此時菌體表面的特異多糖抗原喪失,在生理鹽水中可出現(xiàn)自凝。
②H~O變異,指有鞭毛的沙門菌失去鞭毛的變異。
③相位變異,具有雙相H抗原(第Ⅰ相為特異相,第Ⅱ相為非特異相)的沙門菌變成只有其中某一相H抗原的單相菌,稱相位變異。
④V~W變異,失去全部Vi抗原的變異。
(4)臨床上可引起腸熱癥。腸熱癥的第一、二周采血液,第二、三周采糞便與尿液。整個病程中骨髓分離細菌陽性率較高。食物中毒采集食物與糞便。
12.變形桿菌:
(1)在營養(yǎng)瓊脂和血瓊脂平板上普通變形桿菌和奇異變形桿菌的大多數(shù)菌株呈遷徙擴散生長現(xiàn)象,即迅速形成波紋狀薄膜而布滿整個平板培養(yǎng)基表面。這種遷徙生長現(xiàn)象可被0.1%苯酚、4%硼酸、5%~6%瓊脂以及同型血清或膽鹽所抑制。
(2)在含有鐵或鉛離子的培養(yǎng)基中產硫化氫菌株的菌落中心呈黑色。SS培養(yǎng)基上有與沙門菌、志賀菌相似的菌落特征。
13.鼠疫耶爾森菌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生長良好,可形成絮狀沉淀和菌膜。底部絮狀沉淀堆積呈“鐘乳石”狀。
14.肺炎克雷伯菌有時菌落呈現(xiàn)黏液型,用接種環(huán)挑取時呈長絲狀。
15.霍亂弧菌:
(1)新分離的菌株形態(tài)典型,經(jīng)人工培養(yǎng)后易失去弧形而呈桿狀。
(2)取患者米泔水樣糞便作懸滴觀察,可見該菌呈穿梭樣或流星狀運動。液體培養(yǎng)物滴片染色鏡檢,可見排列如“魚群狀”革蘭陰性弧菌。
(3)耐堿不耐酸,常選用pH8.5的堿性蛋白胨水增菌培養(yǎng)。
(4)在硫代硫酸鹽-檸檬酸鹽-膽鹽-蔗糖瓊脂平板(TCBS)上,形成較大黃色菌落。在含亞碲酸鉀瓊脂平板上,因還原亞碲酸鉀成金屬碲,使菌落中心呈灰褐色?;驊c大霉素瓊脂上形成的菌落中心呈灰褐色。
(5)O1群霍亂弧菌:菌體抗原由A、B、C三個抗原組成,O1群霍亂弧菌可根據(jù)其菌體抗原不同,又分三個血清型,即O抗原成分為AC的稻葉型,AB的小川型,ABC的彥島型。
(6)古典生物型和E1Tor生物型的鑒別
16.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嗜鹽性弧菌,是我國沿海地區(qū)最常見的食物中毒病原菌。
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紅細胞發(fā)生溶血,對馬紅細胞不溶血,稱神奈川試驗陽性。
〖醫(yī)學教育網(wǎng)版權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