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學】使用過氧乙酸消毒時應注意
A.消毒物品需懸掛或抖散
B.放于陰涼處避免高溫引起爆炸
C.浸泡金屬類物品濃度為0.2%
D.2%過氧乙酸溶液用于手的消毒
E.不能用于體溫表的消毒
學員提問:老師您好,其他幾項錯在哪里?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B。醫(yī)學教.育網(wǎng)原創(chuàng)
過氧乙酸為無色透明液體,弱酸性,易揮發(fā),有強烈刺激性氣味,對皮膚和眼睛有強烈刺激性,過氧乙酸本身不穩(wěn)定,應在避光、密封、低溫條件下儲存,因此不能懸掛及抖散。過氧乙酸有腐蝕性,不能用于金屬器械的消毒。過氧乙酸有刺激性、腐蝕性,手不能直接接觸,稀釋為0.2%的溶液才可用于皮膚消毒。
【內(nèi)科護理學】洋地黃類藥物易發(fā)生毒性反應的原因中,下列哪項不妥
A.洋地黃類藥物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接近
C.低血鉀、嚴重缺氧、肝腎功能受損
D.更易發(fā)生在老年人
E.更易發(fā)生在青、中年人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E?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E。
嚴重的貧血、營養(yǎng)不良、老年病人、甲狀腺功能異常、維生素缺乏等;均可造成機體洋地黃的耐受性降低而發(fā)生中毒。故洋地黃中毒更易發(fā)生在青、中年人是錯誤的。故選E。
【外科護理學】男性,34歲,右第4~7肋骨折,呼吸極度困難,紫紺,出冷汗。檢查:BP65/40mmHg,右胸飽滿,氣管向左側(cè)移位,叩診鼓音,頸、胸部有廣泛皮下氣腫,首要的處理方法是
A.立即開胸探查
B.胸腔穿刺排氣減壓
C.輸血、補液
D.氣管插管輔助呼吸
E.吸氧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B?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B。
病人因多根肋骨骨折后出現(xiàn)呼吸困難、發(fā)紺,血壓低,氣胸體征,皮下廣泛氣腫,提示骨折后導致高血壓性氣胸,因胸膜腔的高壓,嚴重影響了呼吸和循環(huán)功能,應緊急排氣降壓。
【婦產(chǎn)科護理學】控制子癇的首選藥物是
A.冬眠1號
B.硫酸鎂
C.肼屈嗪
D.20%甘露醇
E.雙氫克尿塞
學員提問:為什么是硫酸鎂?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B。
解痙首選藥物為硫酸鎂。有預防和控制子癇的作用。醫(yī)學|教育網(wǎng)原創(chuàng)
作用機制:①鎂離子抑制運動神經(jīng)末梢釋放乙酰膽堿,阻斷神經(jīng)肌肉接頭問的傳導,使骨骼肌松弛。②鎂離子緩解血管痙攣狀態(tài);③鎂離子使平滑肌細胞內(nèi)鈣離子水平下降,從而解除血管痙攣、減少血管內(nèi)皮損傷;④鎂離子可提高孕婦和胎兒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改善氧代謝。
【兒科護理學】患兒,男,l0個月,平時發(fā)育營養(yǎng)正常,人工喂養(yǎng)。3天來腹瀉,大便15~20次/日,蛋花湯樣大便,伴低熱,偶有嘔吐,1天來尿少,6小時來無尿。查體:精神萎靡,口干,眼窩及前囟凹陷,皮膚彈性差,四肢涼,血壓64/40mmHg,血清鈉l32mmol/L
?。▎栴})該患兒脫水的程度是
A.輕度脫水
B.中度脫水
C.重度脫水
D.低滲脫水
E.高滲脫水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C?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C。
脫水程度:分為輕、中、重3度:
輕度 | 中度 | 重度 | |
精神狀態(tài) | 無明顯改變 | 煩躁或萎靡 | 昏睡或昏迷 |
皮膚彈性 | 稍差 | 差 | 極差 |
口腔黏膜 | 稍干燥 | 干燥 | 極干燥 |
眼窩及前囟凹陷 | 輕度 | 明顯 | 極明顯 |
眼淚 | 有 | 少 | 無 |
尿量 | 略減少 | 明顯減少 | 少尿或無尿 |
周圍循環(huán)衰竭 | 無 | 不明顯 | 明顯 |
酸中毒 | 無 | 有 | 嚴重 |
失水占體重百分比 | 5%以下 | 5%~10% | 10%以上 |
該腹瀉患兒精神萎靡,口干,眼窩及前囟凹陷,皮膚彈性差,四肢涼等癥狀不易區(qū)別中度或重度,但是已經(jīng)6小時無尿,血壓64/40mmHg,可以看出已經(jīng)發(fā)展為重度脫水。
【醫(yī)學教育網(wǎng)(pardusfixedincomebond.com)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 初級護士資格考試:《答疑周刊》2012年第24期
- · 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答疑周刊》2012年第21期
- · 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答疑周刊》2012年第20期
- · 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答疑周刊》2011年第03期
- · 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答疑周刊》2011年第02期
- · 初級護士資格考試:《答疑周刊》2010年第13期
- · 初級護士資格考試:《答疑周刊》2010年第12期
- · 初級護士資格考試:《答疑周刊》2010年第11期
- · 初級護士資格考試:《答疑周刊》2010年第10期
- · 初級護士資格考試:《答疑周刊》201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