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益氣健脾,固沖攝血。
【主治】氣虛沖脈不固之血崩證。表現(xiàn)為血崩或月經過多,月經色淡質稀,心悸氣短,舌質淡,脈細弱或虛大。
【方解】方中黃芪、白術補氣健脾,固沖攝血;山萸肉補益肝腎;白芍斂陰養(yǎng)血;煅龍骨、煅牡蠣、海螵蛸、棕櫚炭、五倍子收斂止血;茜草祛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現(xiàn)代應用】現(xiàn)代常加減用于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后出血過多,潰瘍病出血等而見有上述證候者。
【來源】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組成】白術(炒)30克生黃耆(此處應為黃芪)18克龍骨(煅,搗細)24克牡蠣(煅,搗細)24克萸肉(去凈核)24克生杭芍12克海螵蛸(搗細)12克茜草9克棕邊炭6克
【方歌】固沖湯中用術芪,龍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蛸棕櫚炭,崩中漏下總能醫(yī)。
【用法】上藥煎湯,用五倍子末15克(此處應為1.5克)和服。
【主治】血崩。
【加減】脈象熱者,加大生地30克,涼者,加烏附子9克。
【附記】凡陰虛血熱,沖任熱盛,胞宮血瘀引起的月經過多,不宜應用。
【方解】本方為治腎虛不固,脾虛不攝,沖脈滑脫所致崩漏而設。脾為后天之本,脾氣健旺,氣血生化有源,則沖脈盛,血海盈;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健固,封藏有司,則月事能按期而來,適度而止。若脾虛而不攝,’腎虛而不固,以致沖脈滑脫,則血下如崩,或漏下難止。氣血既虛,故見頭暈肢冷、心悸氣短、神疲腰酸諸癥。舌淡脈弱,亦為氣血不足之象。張錫純說:“然當其血大下之后,血脫而氣亦隨之下脫……此證誠至危急之病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當急治其標,固沖攝血為主,輔以健脾益氣。山萸肉甘酸而溫,既能補益肝腎,又能收斂固澀,故重用以為君藥。龍骨味甘澀,牡蠣咸澀收斂,合用以“收斂元氣,固澀滑脫”,“治女子崩帶(《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冊),龍、牡煅用,收澀之力更強,共助君藥固澀滑脫,均為臣藥。張錫純每以此三藥同用,成為收斂止血,.或為救元氣欲脫的常用配伍組合;脾主統(tǒng)血,氣隨血脫,又當益氣攝血,白術補氣健脾,以助健運統(tǒng)攝;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舉,尤善治流產崩漏,二藥合用,令脾氣旺而統(tǒng)攝有權,亦為臣藥。生白芍味酸收斂,功能補益肝腎,養(yǎng)血斂陰;棕櫚炭、五倍子味澀收斂,善收斂止血;海螵蛸、茜草固攝下焦,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使血止而無留瘀之弊,以上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固沖攝血,益氣健脾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點有二:一是用眾多斂澀藥固澀滑脫為主,配伍補氣藥以助固攝為輔,意在急則治標;二是用大量收澀止血藥配伍小量化瘀止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
因本有固沖攝血作用,故名“固沖湯”。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脾腎虧虛,沖脈不固之血崩、月經過多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出血量多,色淡質稀,腰膝酸軟,舌淡,脈微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兼肢冷汗出、脈微欲絕者,為陽氣虛衰欲脫之象,需加重黃芪用量,并合參附湯以益氣回陽。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后出血過多等屬脾氣虛弱,沖任不固者。
4.使用注意血熱妄行崩漏者忌用本方。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治婦女血崩。”
2.方論選錄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血崩之證,多有因其人暴怒,肝氣郁結,不能上達,而轉下沖腎關,致經血隨之下注者,故其病俗亦名之曰氣沖。茲方中多用澀補之品,獨不慮于肝氣郁者有妨礙乎?答曰:此證雖有因暴怒氣沖而得者,然其血大下之后,血脫而氣亦隨之下脫,則肝氣之郁者,轉可因之而開。且病急則治其標,此證誠至危急之病也。若其證初得,且不甚劇,又實系肝氣下沖者,亦可用升肝理氣之藥為主,而以收補下元之藥輔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