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發(fā)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
胃痛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jié),饑飽無度,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對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惱怒抑郁,氣郁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fā)生胃痛;若勞倦內(nèi)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yǎng),內(nèi)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郁日久,瘀血內(nèi)結,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痛發(fā)作。總之,胃痛發(fā)生的病機分為虛實兩端,實證為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虛證為胃腑失于溫煦或濡養(yǎng),失養(yǎng)則痛。
一是由于憂思惱怒,肝氣失調(diào),橫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
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宜用溫通、補中等法,以恢復脾胃的功能。
導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過度緊張、食無定時、吃飽后馬上工作或做運動、飲酒過多、吃辣過度、經(jīng)常進食難消化的食物等。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數(shù)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內(nèi)的液體逆流入食道。這些消化液中含有氫氯酸(鹽酸),這是工業(yè)上用來清潔金屬的腐蝕性物質(zhì)。盡管胃有保護膜,以免受胃酸侵蝕,然而.食道卻缺乏此保護層。
因此,當胃酸逆流人食道時,會引起灼熱,有時嚴重到你以為是心臟病發(fā)作。引起胃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這并不是唯一原因。有些人并未暴飲暴食,但也患胃痛。其實,胃痙攣就和食物沒有一點關系,它絕大多數(shù)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氣、精神緊張、壓力過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絞痛。
胃部是我們體內(nèi)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狀態(tài)下,它應該是不停
胃蠕動,將食道送下來的食物絞碎。如果它的蠕動不正常,就會妨礙消化和吸收,令過量氣體積聚,形成胃氣,中醫(yī)稱這情況為「呆滯」。
胃呆滯時,吃下的食物不能實時磨碎、送到腸道,因而被迫滯留胃中,半處理過的食物就會任意發(fā)酵發(fā)臭,形成酸腐氣味,亦即口氣,同時亦會有胃脹的征狀。
當胃部出現(xiàn)潰瘍,幽門螺旋菌就會寄生于傷口,導致潰瘍處經(jīng)常發(fā)炎;即使用藥殺滅細菌,如果飲食惡習不改,潰瘍愈合之后,依然會不時覺得疼痛。
另外,中醫(yī)學視人為一個整體,臟腑之間互為影響。肝若過熱,會影響胃液的分泌,這情況稱為肝氣犯胃。以五行學說解釋,肝屬木,脾屬土,而木克土,因此肝火過盛會令胃部同樣過熱不適。
1.肝氣犯胃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之疏泄失調(diào),橫逆犯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則胃脘頭痛正如沈金鱉所說:“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氣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陰虧耗,則病程每多纏綿;如久痛入絡,絡脈損傷,則見吐血,便血等癥。
2.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傷,食滯中焦,氣機不利而產(chǎn)生胃脘疼痛?;蛞蚝疀鰝?,胃陽被遏,正邪交爭,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虛弱病后脾胃受損或素體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從內(nèi)生,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而發(fā)生疼痛。胃陰素虛或病久陰傷,胃失濡養(yǎng),胃氣不和亦能發(fā)生疼痛。
可見胃痛的關鍵是“氣”,所謂不通則痛。因此治療胃痛的關鍵是理順胃氣,中醫(yī)古方開胸順氣膠囊由明代太醫(yī)龔廷賢的《壽世保元》中的利氣丸加減而來,取檳榔、牽牛子(炒)、陳皮、木香、厚樸(姜制)、三棱(醋制)、莪術(醋制)、豬牙皂等8味含有多味行氣、順氣、理氣的經(jīng)典道地中藥組方而成,能有效調(diào)理胃氣,消積化滯、行氣止痛,從根本上解決胃動力障礙,治療消化不良。
上述病因,既可單獨致病,又往往相互影響,而出現(xiàn)寒熱互見、虛實錯雜、陰陽并損之證候,臨證時必須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