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關維生素D缺乏癥的篩查和治療方面的意見非常不統(tǒng)一。內分泌學會近日發(fā)布了一份循證指南,旨在幫助醫(yī)生確定應接受篩查和維生素D補充治療的對象。
結論
美國醫(yī)學研究所最近核準了維生素D缺乏(25-羥基維生素D水平<20 ng/ml)、不足(21~29 ng/ml)和充足(30~100 ng/ml)的定義。
在不同人群中開展的諸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美國至少約20%的社區(qū)老年人為維生素D缺乏者,而在年輕成人和兒童中,維生素D缺乏者的比例可能也較高。
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自然陽光照射。深色皮膚色素沉著和防曬系數(SPF)>30的防曬霜可明顯降低日光維生素D的合成。
僅鮭魚、金槍魚和香菇等少數食物中富含天然維生素D,因此美國和加拿大在多種食物中添加了維生素D.
肥胖與維生素D水平降低有關。
在腸吸收不良患者(包括行減肥手術者)中,維生素D缺乏癥的治療是個棘手問題。腎病綜合征可導致隨尿排泄的結合維生素D增加。
皮質激素、唑類抗真菌藥、抗艾滋病毒藥物和抗驚厥藥等多種藥物可促進維生素D分解代謝,從而增加發(fā)生維生素D缺乏癥的風險。
在淋巴瘤、肉芽腫形成。ㄈ缃Y節(jié)。、某些真菌感染和肺結核患者中,25-羥基維生素D可通過腎外途徑代謝成1,25(OH)D2,從而增加患者發(fā)生維生素D缺乏癥的風險。這些患者在接受維生素D補充治療的同時,還存在發(fā)生高鈣血癥的風險。
維生素D缺乏癥可導致腸、腎和骨水平上的異常鈣/磷和骨代謝。
實施
。預防:在防治維生素D缺乏癥方面,應使用維生素D2或維生素D3.
對于19~65歲的成人(包括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建議每天應用至少600 IU維生素D,以最大程度地維持骨骼和肌肉功能。
對于年齡≥65歲的老年人,建議每天應用至少800 IU維生素D,以最大程度地維持骨骼和肌肉功能,并降低發(fā)生跌倒和相關骨折的風險。該預防方案的證據強度大于上述針對較年輕人群的預防方案。
對于肥胖成人和服用抗驚厥藥及其他已知可干擾維生素D代謝的藥物的患者,建議服用的維生素D應為適齡劑量的2~3倍。
對所有人而言,每天補充這些劑量的維生素D可能并不足以將血漿25-OH維生素D水平提高至30 ng/ml.
對于目前未處于醫(yī)學觀察下的成人或目前未因維生素缺乏癥而接受專門治療的成人,建議每天服用的最大維生素D劑量為4000 IU.
。篩查:維生素D篩查的對象應限于維生素D缺乏癥風險增加的患者,包括骨質疏松患者、吸收不良綜合征患者、服用可干擾維生素D代謝的藥物的患者、慢性腎病患者和老年人。維生素D主要以25-羥基維生素D的形式存在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旧纤谢颊呔赏ㄟ^測定25-羥基維生素D水平來評價是否患有維生素D缺乏癥。
只對慢性腎病患者和患有其他可影響維生素D及磷酸鹽代謝的特異性疾病的患者,建議通過測定1,25(OH)D2水平來評價有無維生素D缺乏癥。
。治療:對于維生素D缺乏癥成人,建議每周應用50,000 IU維生素D2或D3進行治療,連續(xù)治療8周,以使25-OH維生素D水平達到≥30 ng/ml的目標,接下來可通過維持治療來維持這一目標。其他治療方案可參閱完整版指南。
對于依從于補充治療但25-OH維生素D水平未增高的患者,應考慮查找維生素D吸收不良的原因。
對于肥胖成人、服用可干擾維生素D代謝的藥物的患者和維生素D吸收不良者,建議應用高1~2倍的補充劑量(6,000~10,000 IU/d)進行治療。對于這些患者,維持治療所需的劑量也較高。
對于經腎外途徑生成1,25(OH)D2和患有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的患者,應在補充治療期間對25-OH維生素D和鈣水平進行連續(xù)監(jiān)測,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高鈣血癥風險。
研究發(fā)現(xiàn),維生素D受體存在于許多組織,并且維生素D具有許多潛在多效性作用,但根據現(xiàn)有數據,尚無法得出有關這些作用的程度的明確臨床結論。在維生素D及其作用方面,還有許多其他問題懸而未決。
參考文獻
Evalua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1;96:1911-30)。
Golden博士是阿肯色大學小石城分校的內科和公共衛(wèi)生學教授,Hopkins博士是內科/兒科聯(lián)合住院醫(yī)師項目主任。如欲與之聯(lián)系,可致函.(愛思唯爾)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