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治療趨于個體化
▲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腫瘤醫(yī)院婦科 袁光文 吳令英
宮頸病變預防
HPV疫苗無法預防所有宮頸病變
宮頸癌與宮頸癌前病變與HPV 感染之間的關系已經(jīng)明確,而HPV 預防性疫苗已經(jīng)上市,HPV 治療性疫苗正在臨床試驗階段。
本次大會上,Wheeler 報告了一項全球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分組的臨床研究結果(摘要號35)。研究入組年齡15~25 歲的女性,隨機給予HPV-16/18兩價疫苗(研究組)或者甲型肝炎疫苗(對照組),接種方式為第0、1、6 個月各接種一次。之后每6 個月進行1 次HPV DNA檢測,每12 個月進行1 次婦科檢查或者宮頸細胞學檢查。同時研究對象細分為兩個亞組,一組在接種疫苗前進行14 種HPV DNA 檢測、16 型和18 型HPV 血清檢測以及宮頸細胞學檢測均為陰性(TVC-naìve組),另一組則在接種疫苗前未檢測HPV(TVC組)。
結果顯示,TVC 組和TVC-naìve 組中位隨訪時間分別為47.4 個月和47.5 個月。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預防HPV16 型或18 型相關的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及以上宮頸細胞學異常的疫苗有效率(VE)分別為68.4%(TVC 組)和91.9%(TVC-naìve 組),而預防所有ASCUS 及以上宮頸細胞學異常的VE 分別為12.2%(TVC 組)和23.2%(TVC-naìve 組),減少陰道鏡檢查的比例分別為14.8%(TVC 組)和29.0%(TVC-naìve組),而減少宮頸手術治療的比例則分別為33.2%(TVC 組)和70.2%(TVC-naìve組)。
研究者認為,HPV 16/18 型兩價疫苗能夠減少宮頸細胞學異常發(fā)生率,相應地能夠減少陰道鏡檢查以及宮頸手術治療。
但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TVC-naìve 組,對HPV 16 型和18 型相關的宮頸細胞學異常的VE 值也未達到100%(為91.9%),而針對所有宮頸細胞學異常的VE 值則更低(僅為23.2%),即雖然該疫苗能夠避免大部分(并不是所有的)16型和18 型HPV 相關的宮頸細胞學異常,但是不能預防大多數(shù)其他亞型HPV 相關的宮頸細胞學異常,也就無法保證預防所有宮頸病變的發(fā)生。
宮頸癌手術進展
宮頸根治術和機器人手術成熱點
保留生育功能的宮頸根治術安全但需嚴格篩選適應證
近年來,對于那些有生育要求的早期宮頸患者,越來越多的學者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宮頸根治術來進行治療,手術方法包括經(jīng)陰道宮頸根治術、經(jīng)腹宮頸根治術、腹腔鏡下宮頸根治術以及新近出現(xiàn)機器人輔助的宮頸根治術。美國NCCN 指南也將其作為早期宮頸癌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之一。針對這種治療方式是否安全、適應證范圍是什么以及手術后成功妊娠的比例到底有多少這些問題,本次SGO 大會上有多位研究者進行了報道。
Plante 等(摘要號65)回顧性分析了對125 例早期宮頸癌患者采用經(jīng)陰道宮頸根治術治療的結果,其中88.5%的患者腫瘤≤2 cm.平均隨訪93 個月(4~225個月)。結果顯示,6 例(4.8%)患者疾病復發(fā),2 例(1.6%)患者死亡,5 年無瘤生存率為95.8%.分析結果顯示,腫瘤>2 cm 的患者復發(fā)風險顯著高于腫瘤≤2 cm 者(P=0.002)。研究者認為,對于早期宮頸癌采用宮頸根治術是安全的,但要注意適應證,特別指出腫瘤不要超過2 cm.
Kim 等(摘要號256)回顧性分析了對105 例宮頸癌患者采用宮頸根治術治療的結果,中位隨訪29 個月的結果顯示,僅1 例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研究者同樣認為宮頸根治術對于早期宮頸癌患者是安全的。
針對宮頸根治術對于宮頸腺癌是否安全這一問題,Helpman等(摘要號33)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宮頸根治術和傳統(tǒng)宮頸癌根治術的兩組宮頸腺癌患者的5 年無瘤生存率相近(均超過90%),而接受宮頸根治術的宮頸腺癌患者和宮頸鱗癌患者的5 年無瘤生存率也相近。研究者認為,宮頸根治術對于早期宮頸癌,包括宮頸腺癌是安全的。
至于宮頸根治術后的妊娠,Kim 等(摘要號62)報道了對72例宮頸癌患者采用宮頸根治術治療的研究結果。結果顯示,35 例嘗試懷孕的患者中,22 例(63%)患者成功懷孕(18 例懷孕1 次,4例懷孕2 次),有18 人次妊娠維持至晚孕期(6 例為32~36 周,12 例為超過37 周),其余患者包括1 次早孕期流產(chǎn)、3 例中孕期流產(chǎn)以及3 例自己選擇終止妊娠。分析結果還顯示,77%嘗試懷孕的患者曾使用過輔助生殖技術。研究者認為,大多數(shù)宮頸根治術后的患者能夠成功生育,而輔助生殖技術對于這部分人群具有重要意義。
同樣前面提到的Plante 等(摘要號65)報道的125 例患者中,有56 例患者成功懷孕106 人次,其中早孕期流產(chǎn)率和中孕期流產(chǎn)率分別為20%和3%,有77 人次(73%)維持至晚孕期,研究者同樣認為宮頸根治術后妊娠結局是不錯的。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到,保留生育功能的宮頸根治術,在嚴格篩選適應證的前提(ⅠA~ⅠB1 期,腫瘤不超過2 cm)是安全的,其術后妊娠結局是滿意的,但是相當一部分患者需要采取輔助生殖技術。
機器人手術前景好但需前瞻性研究證實
近年來,機器人手術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一項新技術,相對于普通腹腔鏡手術,其具有操作更簡單的優(yōu)點。隨著該技術的不斷完善,很多醫(yī)院開始開展機器人宮頸癌根治術,本次SGO 大會上,有幾位學者將其與傳統(tǒng)宮頸癌根治術進行了比較。Gardner等(摘要號308)回顧性分析了78 例宮頸癌患者手術治療的。結果,其中45 例接受開腹手術,27 例接受機器人手術,4 例接受腹腔鏡手術,初步結果顯示,機器人宮頸癌根治術可在保證手術范圍的前提下,減少手術出血,縮短住院時間。
Soliman 等(摘要號303)的報道顯示,機器人手術可顯著減少住院時間以及靜脈止痛藥的消耗。
Lu 等(摘要號307)對既往比較機器人宮頸癌根治術與腹腔鏡或者開腹宮頸癌根治術的研究結果(均為回顧性分析,無隨機分組前瞻性研究)進行了總結分析,結果顯示,與腹腔鏡手術組相比,機器人手術組具有相近的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瘤生存率和OS率,而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而與開腹手術組相比,機器人手術組具有相近的術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瘤生存率和OS 率,而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明顯減少。研究者認為,現(xiàn)有的證據(jù)支持進一步開展機器人宮頸癌根治術,但尚需要進一步的隨機分組的前瞻性研究來證實其優(yōu)越性。
前哨淋巴結活檢對宮頸癌淋巴結轉移敏感性較高
前哨淋巴結活檢能發(fā)現(xiàn)腫瘤淋巴結轉移的第一站,理論上可以指導我們減少區(qū)域淋巴結清掃的范圍。
Rob 等報道了其研究結果(摘要號90)。近8 年該中心治療的372 例早期宮頸癌患者,分為三組(Ⅰ b1 期2 cm和Ⅰb2期并接受新輔助化療),所有患者開腹后注射99mTc及藍色染料。
結果顯示,共發(fā)現(xiàn)1120枚前哨淋巴結,其中有59 例患者的77 枚前哨淋巴結有腫瘤轉移。1120 枚前哨淋巴結中43.6%分布于髂外動靜脈區(qū)域,42.6%分布于閉孔區(qū)域,4.9%分布于髂總分叉及髂總動靜脈區(qū)域,4.8%分布于骶前區(qū)域,剩余4.0%分布于宮旁組織外側。77 枚轉移性前哨淋巴結中,40.3%分布于髂外動靜脈區(qū)域,42.9%分布于閉孔區(qū)域,6.5%分布于髂總分叉及髂總動靜脈區(qū)域,5.2%分布于骶前區(qū)域,剩余5.2%分布于宮旁組織外側。前哨淋巴結在三組患者中的檢出率及同側檢出率見表。
研究者認為,前哨淋巴結活檢對于發(fā)現(xiàn)宮頸癌淋巴結轉移敏感性較高,可以作為將來個體化手術的一部分。
Ⅰ期宮頸癌
盆腔淋巴結轉移者是否行根治術存爭議
對于Ⅰ期宮頸癌患者,如果在術中發(fā)現(xiàn)盆腔淋巴結轉移,是放棄行根治術轉而行根治性同步放療,還是繼續(xù)行根治術,術后再輔助同步放化療,一直存在爭議。
Ziebarth 等(摘要號245)對204例計劃接受宮頸癌根治術及淋巴清掃術的宮頸癌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45 例在術中發(fā)現(xiàn)盆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25 例仍繼續(xù)行宮頸癌根治術,術后均接受輔助放療;其余20 例則放棄宮頸癌根治術,僅行淋巴結清掃術,術后予以根治性同步放化療。結果顯示,與同步放化療組相比,繼續(xù)手術組總復發(fā)率(36% vs. 21%,P=0.44)、局部復發(fā)率(16% vs. 5.2%,P=0.36)、遠處復發(fā)率(20% vs. 16%,P=0.49)均較高,但差異無顯著性。根治手術組在無瘤生存期(42.61 個月vs.49.4 個月,P=0.29)和OS(45.6 個月vs. 50.6 個月,P=0.44)方面均較同步放化療組短,但差異無顯著性。研究者認為,對于此類患者應在手術時進行個體化選擇,具體哪種治療方案更好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評價。
宮頸癌影像檢查
PET-CT可用于預測預后和淋巴結轉移
PET-CT 影像檢查能夠在發(fā)現(xiàn)占位的同時,根據(jù)其放射性攝取值來間接判斷占位的性質,近年來其在腫瘤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在宮頸癌方面,以往許多學者主要將其用于適形調強放療的定位以及復發(fā)腫瘤的判斷中,本次會議中有兩項研究是將其用于術前對于淋巴結轉移以及預后的預測。
Chung 等的研究(摘要號263)對63 例ⅠB~ⅡA 期宮頸癌患者術前行PET-CT檢查,測量高代謝腫瘤體積(MTV),結果顯示,MTV 與淋巴結轉移、宮旁受侵以及腫瘤分期相關。多變量分析結果顯示,MTV≥23.4ml(P=0.037)和年齡(P=0.018)是獨立的預后影響因素。研究者認為,MTV 可以作為宮頸癌患者術前判斷預后的一個指標。
Lee 等的研究(摘要號264)同樣是對ⅠB~ⅡA 期宮頸癌患者術前行PET-CT檢查,共入組140例患者,結果顯示,33例患者術后病理證實有盆腔淋巴結轉移。PET-CT對于發(fā)現(xiàn)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以及準確性分別為45.5% 、87.9% 、53.6% 、83.9% 以及77.9%.研究者認為,PET-CT對于預測早期宮頸癌盆腔淋巴結轉移的特異性較高,但敏感性較低。
小結
從本次會議報道可以看出,目前宮頸癌的治療在傳統(tǒng)治療模式的基礎上,逐漸向個體化的趨勢發(fā)展,包括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前哨淋巴結技術探討等等,同時新技術(如機器人手術、PET-CT 診斷等)的引入,為治療方式的進一步優(yōu)化提供了很大幫助。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