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唐本草》:姜黃,葉、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與苗并出,入夏花爛無子。根有黃、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與郁金同爾。西戎人謂之蒁藥。其味辛少苦多,與郁金同,惟花生異耳。
1.《本草綱目拾遺》:姜黃真者是經(jīng)種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際,一如蘘荷。根節(jié)堅硬,氣味辛辣,種姜處有之,終是難得。西番亦有來者,與郁金、蒁藥相似,如蘇敬所附,即是蒁藥而非姜黃,蘇不能分別二物也。又蒁味苦溫,主惡氣疰忤心
【拼音名】Jiānɡ Huánɡ
【英文名】Turmeric
【別名】寶鼎香、黃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姜黃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rcuma longa L.
采收和儲藏:12月下旬挖出地下部分,去掉泥圭和莖稈,先出種根;摘下塊根作黃絲郁金。將根莖水洗,放入開水中焯熟,烘干,撞去粗皮,即得干姜黃;也可將根莖切成0.7cm厚的薄片,曬干。
【原形態(tài)】姜黃,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莖發(fā)達(dá),成叢,分枝呈橢圓形或圓柱狀,橙黃色,極香;根粗壯,末端膨大成塊根。葉基生,5-7片,2列;葉柄長20-45cm;葉片長圓形或窄橢圓形,長20-50cm,寬5-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上面黃綠色,下面淺綠色,無毛?;ㄝ阌扇~鞘中抽出,總花梗長12-20cm,穗狀花序圓柱狀,長12-18cm;上部無花的苞片粉紅色或淡紅紫色,長橢圓形,長4-6cm,寬1-1.5cm,中下部有花的苞片嫩綠色或綠白色,卵形至近圓形,長3-4cm;花萼簡綠白色,具3齒;花冠管漏斗形,長約1.5cm,淡黃色,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能育雄蕊1,花絲短而扁平,花藥長圓形,基部有距;子房下位,外被柔毛,花柱細(xì)長,基部有2個棒狀腺體,柱頭稍膨大,略呈唇形。花期8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為栽培。植于向陽、土壤肥厚質(zhì)松的田園中偶有野生的。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翳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栽培】
1.氣候土壤: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為佳。
2.整地:一般不須深耕,在種前將土地翻耙2-3次,整平作畦。施足基肥。
3.種植:用根莖繁殖。栽種期在四川、陜西等地,多于夏至前后,浙江地區(qū)在清明前后。按行距33-40cm,株距25-33cm開穴,每穴放入姜種3-5個,覆蓋細(xì)土2-3cm.栽后約20天左右即可出苗。
4.田間管理:苗高10-13cm時用稀人糞追肥一次;第2次追肥在處暑前后;第三次在白露前3-4天,宜用餅肥及草木灰;每次追肥前,必先鋤草、松土。當(dāng)干旱少雨時,須于早上或夜晚澆水,使苗葉生長正常。
5.病蟲害防治:蟲害主要為土蠶和蠐螬,可用6%六六六粉在整地時撒入防治,或用人工捕捉或堆草法誘殺。
【性狀】
性狀鑒別,姜黃根莖呈不規(guī)則卵圓形、圓柱形或紡錘形,常彎曲,表面深黃色,粗糙,有皺縮紋理和明顯環(huán)節(jié),并有圓形分枝痕及須根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zhì)樣,有蠟樣光澤。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呈點(diǎn)狀散在。氣香特異味苦、辛。
以質(zhì)堅實、斷面金黃、香氣濃厚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外方4-10余列木栓化細(xì)胞,常發(fā)生在皮層部會,其外有時可見表皮及皮層細(xì)胞。皮層寬廣,有葉跡維管束;內(nèi)皮層明顯。中柱鞘為1-2列細(xì)胞;維管束有限外韌形,近中柱鞘處較多,向內(nèi)漸少。本品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及棕色色素;薄壁組織中散有油細(xì)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