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Zànɡ Hónɡ Huā
【別名】撒法即(《醫(yī)林集要》)
【來源】為鳶尾科植物番紅花花柱的上部及柱頭。9~10月選晴天早晨采收花朵,摘下柱頭,烘干,即為干紅花。若再加工,使油潤光亮,則為濕紅花。以干紅花品質(zhì)較佳。置陰涼干燥處,密閉保存。
【原形態(tài)】
番紅花(《品匯精要》),又名:洎夫蘭(《飲膳正要》),撒馥蘭(《品匯精要》)。
多年生草本。地下鱗莖呈球狀,外被褐色膜質(zhì)鱗葉。葉9~15片,白鱗莖生出,無柄,葉片窄長線形,長15~20厘米,寬2~3厘米,葉緣反卷,具細毛,基部由4~5片廣闊鱗片包圍?;斏睆?.5~3厘米;花被6片,倒卵圓形,淡紫色,花筒長4~6厘米,細管狀;雄蕊3枚,花藥大,基部箭形;雌蕊3,心皮合生,子房下位,花柱細長,黃色,頂端三深裂,伸出花筒外部,下垂,深紅色,柱頭頂端略膨大,有一開口呈漏斗狀。蒴果,長形,具三鈍棱,長約3厘米,寬約1.5厘米,當果實成熟時始伸達地上。種子多數(shù),圓球形,種皮革質(zhì)?;ㄆ?1月上旬至中旬。
【生境分布】分布南歐各國及伊朗等地。我國有少量栽培。
【性狀】
①濕紅花
柱頭紅棕色,有油潤光澤,細長線形,長約3厘米,基部較窄,向頂端逐漸變寬,內(nèi)方有一短裂縫,頂端邊緣為不整齊的齒狀。柱頭常單獨存在,有時三個柱頭與一短花柱相聯(lián)?;ㄖ赛S色。浸于水中時,柱頭即擴大膨脹,呈長喇叭狀,水被染成黃色。氣香甜,味苦。以滋潤而有光澤、色紅、黃絲少者為佳。
②干紅花
為彎曲的細絲狀,暗紅棕色,帶有黃棕色部分。質(zhì)輕松,無光澤及油渦感。其余與濕紅花同。
上述藥材,產(chǎn)西班牙、希臘及蘇聯(lián)等地。
【化學成份】花含藏紅花素約2%,系藏紅花酸與二分子龍膽二糖結(jié)合而成的酯,又含藏紅花酸二甲酯、藏紅花苦素約2%、揮發(fā)油0.4~1.3%(主要為藏紅花醛。藏紅花醛系藏紅花苦素水解生成的。藏紅花素和藏紅花苦素可能結(jié)合為原藏紅花素而存于生藥中。又含豐富的維生素B2.球莖含葡萄糖、氨基酸、皂甙。
【炮制】揀去雜質(zhì),并除去黃色毛須。
【性味】
甘,平。
①《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甘微酸,性平溫,無毒。
【歸經(jīng)】入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散郁開結(jié)。治憂思郁結(jié),胸膈痞悶,吐血,傷寒發(fā)狂,驚怖恍惚,婦女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血腹痛,跌撲腫痛。
①《飲膳正要》:主心憂郁積,氣悶不散,久食令人心喜。
②《品匯精要》:主散郁調(diào)血,寬胸膈,開胃進飲食,久服滋下元,悅顏色,及治傷寒發(fā)狂。
③《綱目》:活血,又治驚悸。
【用法用量】煎湯,1~2錢;或浸酒。
【注意】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