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鉀測定是臨床常見的檢查項目之一,低鉀血癥的診斷和臨床補鉀治療直接依賴于血鉀測定結果、然而檢測結果是否可信與測定前各種影響因素的控制有關,如采血方法、血標本運輸?shù)龋F(xiàn)就典型病例進行報道:
[例1]女,36歲,嚴重腹瀉致低血鉀型麻痹入院、入院時血鉀2.4mmol/L,ECG示U波出現(xiàn)、給予靜脈補鉀,6g/d-8g/d,次日于靜脈補鉀時在輸液對側肢體肘正中靜脈采血送檢,測血鉀8.6mmol/L、檢驗師囑值班護士于病人輸液完畢后半小時重新采血,采血部位同前,結果血鉀4.6mmol/L.
[例2]男,34歲,下肢無力不能步行3d,以低血鉀型周期性麻痹就診,當日外院測得血鉀2.8mmol/L,ECG示U波出現(xiàn)、門診以真空采血管送血檢驗,檢測時發(fā)現(xiàn)真空管管蓋未打開,血標本2.0ml,管內仍有負壓,測血鉀5.0mmol/L、囑門診護士重新用真空采血管采集足量血5.0ml送檢,結果血鉀為2.9mmol/L.
[例3]男,32歲,因突然意識喪失住分院治療、入院時查血鉀1.77mmol/L,ECG示U波出現(xiàn),臨床診斷為低血鉀型麻痹、給予靜脈補鉀。6g/d-8g/d、入院第3天。護士采集好靜脈血標本后由病人家屬手持試管步行約1公里由分院送至本院,時值盛夏,氣溫達25℃,途中未使用任何遮陽工具,測血鉀20mmol/L,1小時后檢驗醫(yī)師親自至分院重新采集血標本,及時乘車至本院檢測,測血鉀4.3mmol/L.
討論
血鉀測定前影響因素是指標本的采集、運輸、處理等非疾病因素,這些因素控制得好壞直接影響血鉀測定結果。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索整理
血鉀標本的采集要掌握好采血時間和正確的部位、標本采集最好在輸液前進行,輸液時必須在輸液裝置的對側肢體采血,減少靜脈補液對結果的影響、例1靜脈補鉀時的血標本中血鉀偏高表示靜脈補鉀時藥液對血鉀含量影響較大、提示在靜脈補鉀輸液結束半小時后采集血標本,其血鉀結果較為準確。
血細胞中鉀離了濃度比血漿中高,溶血導致鉀離了溢出細胞外,致血鉀測定值假性升高、使用普通注射器采血應避免快速推拉造成的溶血,而應用真空采血技術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溶血的發(fā)生。目前,由于生化測定實現(xiàn)了自動化操作,所需血量少,有的采血人員降低了采血量,造成了真空管內血量不足、不加添加劑的空白真空管內血量不足,管內負壓仍存在,血細胞易被擠破,造成溶血。如果血量<2.5ml,管內仍有負壓,分離血清即便清澈,血鉀值仍要比無負壓時高0.5mmol/L以上,一部分血標本可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輕度溶血,所以,應用真空管采血時,要根據(jù)管內真空度的不同抽取不同體積的血標本,如果要降低采血量則必須于采血完成后拔去真空管管蓋,消除負壓。
采血完成后,應盡量減少運輸和貯存時間,避免延遲分離血清致細胞內鉀移至細胞外,如距離較遠最好借助交通工具運送。因為劇烈振蕩可能導致溶血,長時間日光照射和環(huán)境溫度高時,由于鈉離子、鉀離子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增強,鉀離子從紅細胞中釋放入血漿的效應增大,造成血鉀假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