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血液中引起腫瘤患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成分主要是白細胞及其降解產物,其中白細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 (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MHC)Ⅱ類抗原及B細胞表面抗原可能充當了主要角色。因此,腫瘤患者需要輸血時,應盡量避免輸注全血。許多學 者認為,輸注濃縮紅細胞、冰凍紅細胞,特別是去除白細胞的紅細胞和血小板,可防止或減輕輸血誘發(fā)的免疫抑制。
1.紅細胞輸注 化療患者50%需要輸血,放療患者的療效與血紅蛋白(Hb)含量呈正關,Hb<110g/L的患者,5年存活率比不貧血的患者要 低1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Grogan對進行放射治療的605例宮頸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5年存活率患者平均每周H b的低限(AWNH)≥120g/L者為74%;110~119g/L者為52%;<110g/L者為45%(p<0.0 01)。這與貧血糾正后,血氧含量增加,導致乏氧細胞(包括腫瘤細胞)更有效的氧化,加速腫瘤細胞的變性壞死可能有關。因此,使 接受放療的惡性腫瘤患者的Hb盡可能提高到正常水平非常重要,有人認為對于放療患者應維持Hb≥100g/L。惡性腫瘤患者伴有 貧血和相應的癥狀是輸注紅細胞的指征。一個體重為70kg的患者輸注2U的紅細胞,可以提高Hb10g/L或血細胞比積(HCT )0.03。常用的紅細胞制品有添加劑紅細胞(紅細胞懸液)、洗滌紅細胞、少白細胞的紅細。提倡用少白細胞的紅細胞制品,特別是 采用特殊的白細胞濾器,可減輕輸血對腫瘤患者的免疫抑制作用,減少腫瘤復發(fā)。
2.血小板輸注 急性白血病患者誘導化療期間常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人們早已證實循環(huán)血小板的數(shù)量與出血的發(fā)生直接相關,血小板計數(shù) 越低,出血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越高。當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時,嚴重威脅生命的出血頻率不增加。但當血小板計數(shù)<10×109/L時,出血頻率增加。其他惡性腫瘤放療或放療期間也有類似現(xiàn)象。為此,大部分癌癥中心,對血小板計數(shù)<(15~20)×109/L時的化療和放療患者,進行預防性血小板輸注。Gmur等提出了急性白血病患者預防性血小板輸注的策略:血小板計數(shù)<5×109/L,所有患者都需要預防性地輸注血小板;血小板計數(shù)在(6~10)×109/L,患者有少量的新鮮出血時或是體溫高于38℃時都應輸注血小板;血小板計數(shù)在(11~20) 109 /L時,存在凝血機制障礙或進行骨髓活檢或是進行腰穿前,應輸血小板;較大的出血或小的外科操作(動脈穿刺、中心靜脈導管插入) 應輸血小板,使血小板計數(shù)升到20×109/L以上。
腫瘤化療患者預防性血小板輸注時,還應考慮個體化。預防性血小板輸注特別適用于那些接受誘導化療的急性白血病伴有嘔吐和粘膜炎的 患者,因為后二者會增加嚴重的自發(fā)性出血的危險性;誘導化療常常伴隨發(fā)熱和敗血癥,血小板生存期縮短,化療前穩(wěn)定的患者化療時血 小板計數(shù)迅速下降。高白細胞 (>100×109/L)白血病的患者有腦膜或肺白血病細胞浸潤而有致死性出血的可能。這種患者應維持較高的血小板計數(shù),應維持在(40~50)×109 /L。應當注意,自動血小板計數(shù)儀可能會將循環(huán)中白血病細胞的碎片當作血小板,造成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假性增加,用外周血片和動態(tài) 血小板計數(shù)可將這些情況區(qū)別開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誘導化療時需用肝素控制DIC,建議這類患者也應維持血小板計數(shù) 在(40~50)×109/L?;熁颊呖赡茈S時都要預備輸血小板,例如:當血小板計數(shù)為20×109/L時,如果預料還會繼續(xù)下降,則要及時輸注血小板;相反誘導化療期后骨髓增生低下,血小板計數(shù)雖低至10×109 /L,但臨床處于穩(wěn)定期,應密切觀察,預期血小板計數(shù)可能會上升,就不急于輸注血小板。對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均缺乏的患者,在糾 正凝血功能紊亂時要考慮輸注新鮮血漿和新鮮血小板。
實體瘤患者血小板輸注指征同急性白血病,對血小板減少合并感染、凝血機制障礙或是腫瘤侵犯部位明顯出血者,盡管此時血小板計數(shù)較 高,仍要進行預防性輸注血小板。血小板計數(shù)50×109 /L常作為可安全進行大手術的水平。Bishop等回顧性地研究了急性白血病患者施行手術的問題,他們于術前給患者輸注血小板, 使血小板計數(shù)在術中>50×109 /L。95例患者共行手術167例次,17%的手術是較大手術如剖腹探查、顱腦手術,其它是較小的手術如氣管切開造口術(7%) 、動靜脈瘺成形術(7%)、Hickman導管放置術(31%)和撥牙術(11%)。本組病例凝血異常(PT延長、APTT延長 )占19%,但術中出血>500ml者僅占7%;而且,術后一個月內無一例因手術相關的出血引起的死亡。還有資料表明,絕大多數(shù) 急性白血病患者伴有血小板減少,在沒有出血的情況下,應用適量的血小板支持治療,能安全地進行外科手。術中和術后早期血小板計數(shù) 在50×109/L以上,允許進行較大的手術,出血相關的病死率大為降低。
血小板計數(shù)在40×109 /L左右時,進行食道內窺鏡活檢術,未見明顯的術中、術后出血。在這一水平的血小板計數(shù)行腰穿也是安全的。在做支氣管活檢術時, 應使血小板計數(shù)達50×109/L以上。微小操作如骨髓穿刺術、撓動脈穿刺術,能直接壓迫穿刺部位,即使血小板計數(shù)<20×109 /L,穿刺也是安全的。如果準備預防性血小板輸注,最好是在穿刺前輸注血小板。至于輸注后血小板計數(shù)是否達到所要求的水平,這一 點并不重要。術前必須明確患者是否己發(fā)生同種免疫,若已發(fā)生則要應用HLA配合的血小板。需要強調的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 在腫瘤溶解和DIC未糾正之前,不能放置Hickman導管。建議用機器單采血小板和輸注少白細胞的濃縮血小板。成人每次劑量需 手工采血小板10~12U,機器單采血小板每次輸1個治療劑量(袋),約含血小板2.5 ×1011/L個。兒童每10kg體重輸手工采血小板2U。血小板濾器可有效地去除白細胞,使每個治療劑量血小板中的白細胞<1×106 ,從而減少腫瘤患者發(fā)生同種免疫的機會。3組前瞻性的研究報道,過濾的濃縮血小板同種免疫發(fā)生率分別為15%、11.7%、11 %,而對照組分別為50%、31.4%和46%。。對強烈化、放療后的患者或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的患者可輸注輻照濃縮血小板 ,以防TA-GVHC。反復多次輸血小板所導致的血小板輸注無效,應進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或HLA分型,提高匹配程度,增加血小板 輸注效果。
3.粒細胞輸注 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因中性粒細胞減少而采用預防性粒細胞輸注的方法己經(jīng)廢棄。治療性粒細胞輸注也呈日益減少的趨勢,目前只適用 于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109/L、有嚴重的細菌感染且經(jīng)強有力的抗生素治療48h無效的患者。要求每次輸注的機器單采粒細胞劑量>1.0×1010 /L個粒細胞,而且要每天輸注,連續(xù)4~5d,直到體溫下降或證明無效為止。輸注前應進行ABO血型交叉配血,最好選用巨細胞病 毒血清學陰性的獻血者。濃縮粒細胞制備后應以特定劑量的射線照射,盡快輸注,不適宜保存。其輸注效果不是看白細胞數(shù)是否升高,而 是看體溫是否下降,感染是否好轉。
4.血漿和血漿蛋白衍生物的應用 原發(fā)性肝癌或轉移性肝癌晚期患者,常合并肝功能衰竭,凝血因子缺乏,臨床表現(xiàn)為出血,可靜脈注射維生素K1、輸注FFP,補充相應的凝血
因子。通常FFP首次劑量為(10~15)ml/kg體重,維持劑量為(5~10)ml/kg。出血伴低纖維蛋白原血癥的患者如 DIC患者可輸注冷沉淀,常用劑量為每10kg體重輸1~1.5U。腫瘤患者,特別是嚴重肝病和DIC患者常有抗凝血酶Ⅲ(AT -Ⅲ)降低,應輸注凍干AT-Ⅲ濃縮劑,初次劑量為50U/kg體重,靜注,維持劑量為每小時(5~10)U/kg體重。腫瘤患 者術中廣泛滲血,可使用纖維蛋白膠(纖維蛋白粘合劑),以減少出血并縮短手術時間。腫瘤患者接受化療或放療后,導致骨髓抑制,粒 細胞減少,并發(fā)全身性病毒或/和細菌感染,單獨用抗生素難以控制時,可用大劑量靜脈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劑量為每天0.4g/kg ,連續(xù)用5d為一療程或根據(jù)病情調整。
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往往呈惡病質,有人試圖輸注全血、血漿及白蛋白來補充患者的營養(yǎng)。其實全血、血漿或白蛋白均無營養(yǎng)補給意義。因 為輸人的異體蛋白質必須分解成氨基酸之后,才能叁與機體組織蛋白質合成,而血漿白蛋白的半衰躬約為20d,所含氨基酸釋放緩慢, 必需氨基酸中的色氨酸及亮氨酸含量低,所以作為營養(yǎng)學上合成機體蛋白所需的氮源補給價值不大。
5.全血輸注 惡性腫瘤患者很少使用全血,即使需要輸血的患者也應根據(jù)情況選用成分血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