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艱難梭菌生物學性狀:為革蘭陽性粗長桿菌,有鞭毛,次極端有卵圓形芽胞。芽胞可在外環(huán)境存活數周至數月,分離困難,需要特殊培養(yǎng)基。
2.微生物學檢查:由于本菌的分離培養(yǎng)困難,所以在臨床上一般不采用分離培養(yǎng)病原菌的方法,可通過臨床表現及細胞毒素試驗陽性檢測來進行診斷。在CCFA平板上的菌落,黃色,粗糙型,脂酶,卵磷脂酶陰性。在紫外線照射下呈黃綠色熒光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
3.臨床意義:本菌可產生A、B兩種毒素,毒素A為腸毒素,可使腸壁出現炎癥,細胞侵潤,腸壁通透性增加,出血及壞死。毒素B為細胞毒素,損害細胞骨架,致細胞固縮壞死,直接損傷腸壁細胞,因而導致腹瀉及假膜形成。本菌感染與大量使用抗生素有關,如阿莫西林、頭孢菌素和克林霉素等,其中以克林霉素尤為常見。艱難梭菌所致偽膜性腸炎,病人表現為發(fā)熱、糞便呈水樣,其中可出現大量白細胞,重癥患者的水樣便中可出現地圖樣或斑片狀假膜。這些癥狀一般可在使用有關抗生素一周后突然出現。
4.治療原則:及時調整或停止相關抗生素的使用,尤其是那些廣譜抗生素。可以用萬古霉素加甲硝唑進行抗感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