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條件致病菌)突破機體的防御能力,侵入機體,在體內生長繁殖、蔓延擴散的能力。主要包括菌體表面結構和侵襲性酶類。
(1)菌體表面結構:主要包括莢膜及其他表面物質。莢膜具有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及體液中殺菌物質的作用。有些細菌表面有類似莢膜的物質(比莢膜要?。缥⑶v膜、Vi抗原、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抵抗抗體和補體的作用。
(2)菌毛:多種革蘭陰性菌具有菌毛,通過其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結合而粘附定居在黏膜表面,有助于細菌侵入。
(3)侵襲性酶:是某些細菌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與致病性有關的胞外酶,分泌到菌體周圍,可協助細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細菌在體內擴散。主要的侵襲性酶有:
1)血漿凝固酶:其作用是使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槔w維蛋白,使血漿發(fā)生凝固。凝固物沉積在菌體表面或病灶周圍,保護細菌不被吞噬細胞吞噬和殺滅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2)透明質酸酶:又稱擴散因子,其可分解結締組織中起粘合作用的透明質酸,使細胞間隙擴大,通透性增加,因而有利于細菌及其毒素向周圍及深層擴散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鏈激酶:又稱鏈球菌溶纖維蛋白酶,能激活血漿溶纖維蛋白酶原為纖維蛋白酶,從而使纖維蛋白凝塊溶解,使細菌易于擴散。
4)膠原酶:是一種蛋白分解酶,可分解結締組織中的膠原蛋白,促使細菌在組織間擴散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5)脫氧核糖核酸酶:能水解組織細胞壞死時釋放的DNA,使粘稠的膿汁變稀,有利于細菌擴散。
6)其他可溶性物質:殺白細胞素,能殺死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溶血素,能溶解細胞膜,對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巨噬細胞、神經細胞等多種細胞均有細胞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