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病因復雜,病機錯綜。筆者在多年臨床實踐中,體會本病辨證應從病因著手,一般有脾虛、肝郁、瘀血、積滯四類,如能悉心領會,常獲良好療效。
脾虛胃痛,當分陰、陽兩虛
脾與胃相表里,同為后天之本。脾胃虛弱,加之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可致運化功能失常,出現(xiàn)脾虛胃痛。以胃脘隱痛,食后痛減為特點,伴面色萎黃,乏力納差,大便溏薄,舌淡脈弱等癥狀。治療用香砂六君子湯化裁,可健脾益氣、和中止痛。乏力者加山藥、黃芪;噯氣吞酸者加麥芽、萊菔子;遇冷痛甚者加干姜、延胡索;服藥吐瀉者可將所用之藥炒熱回性再煎,以消除不良反應。應慎用香燥之品,宜量少勿多,以免耗氣傷脾。
脾虛日久,陽氣漸衰,寒自內生,或觸冒風寒,損傷脾陽,則出現(xiàn)陽虛證候。以胃脘冷痛,受涼尤著,得溫痛減為特點,伴有神疲納少,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象沉遲等癥狀。治療用香砂六君子湯加附子、桂枝、干姜,以溫中祛寒、健脾益胃。
脾虛血少,陰液虧耗,虛熱自生,則出現(xiàn)陰虛證候。以胃脘灼痛,渴不思飲,大便干燥為特點,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弦細數(shù)等癥狀。治療用香砂六君子湯去砂仁、半夏,加沙參、生地黃、山藥、石斛,以滋陰養(yǎng)胃、健脾益氣。
肝郁胃痛,宜審氣、火病因
脾胃的運化功能全賴肝氣疏泄。若情志不遂,惱怒傷肝,則肝氣郁結,氣機不暢,肝郁胃痛。以胃脘脹痛,遇怒更甚為特點,伴神疲納呆,胸悶嘔惡,舌淡苔薄,脈象弦細等癥。治療時常用柴胡溫膽湯化裁,可收疏肝解郁、理氣和胃之功。若嘈雜泛酸者可加瓦楞子、川楝子;噯氣呃逆者加沉香、代赭石;兩脅脹痛者加郁金、佛手、白芍。視癥加減,中病即止。
肝郁氣滯,則出現(xiàn)肝胃不和。以胃痛脹甚,嘔惡噯氣,泛吐酸水為特點,伴胸脅脹滿,心煩易怒,舌紅苔白,脈象弦細等癥狀。治療用柴胡溫膽湯加郁金、香櫞等以調和肝胃,行氣止痛。
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熱,火熱熏灼脾胃,則出現(xiàn)肝郁化火證候。以胃脘劇痛,發(fā)作較急,痛時拒按為特點,伴口苦而干,面紅目赤,二便不利,舌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等癥狀。治療用柴胡溫膽湯加龍膽草、山梔、大黃、黃連,以清肝瀉火、和胃止痛。
瘀血胃痛,應辨氣虛、氣滯
氣和血相互依存,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如胃痛反復發(fā)作,氣滯日久,必然損傷絡脈,或久病氣虛,運血無力,均可導致瘀血內停,出現(xiàn)瘀血胃痛之證。以胃脘刺痛,痛處拒按,固定不移為特點,伴面色晦暗,神疲乏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象細澀等癥狀。治療常用桃紅四物湯化裁,可養(yǎng)血活血、祛瘀止痛。
以氣虛血瘀見證為主者,兼有面色暗滯,乏力氣短,舌暗苔白,脈象沉澀,偶見嘔血、便黑等癥狀。治療用桃紅四物湯加生黃芪、黨參、白術、桂枝,以補氣健脾、活血逐瘀。
以氣滯血瘀見證為主者,兼有疼痛走竄,胸脅脹滿等癥。治療用桃紅四物湯加柴胡、枳殼等,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積滯胃痛,須辨飲食、痰濕
胃脘痛多由暴飲暴食,或饑飽失常所致,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水濕停滯,痰飲遂生;若濕聚日久化熱,痰濕中阻,出現(xiàn)積滯胃痛之證。以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噯氣酸腐為特點,伴惡心嘔吐,瀉下臭穢,舌苔厚膩,脈象滑實等癥狀,治療常用保和丸化裁,可收消積導滯,和胃利濕之功。若脾虛食滯者可加白術、黨參、茯苓;納呆便結者加雞內金、大黃;嘔惡痛甚者加生姜、砂仁、延胡索、白芍等。以祛邪為主,勿傷正氣。
以痰濕阻胃見證為主者,有胃氣上逆證候。則以胃脘痞滿,隱隱作痛為特點,伴頭重眩暈,納呆便溏,舌苔白膩,脈象沉滑等癥狀,治療用保和丸去連翹,加平胃散、白芍、白蔻仁,健脾燥濕、化痰和胃。
以濕熱中阻見證為主者,則以胃脘痞悶,消谷善饑,便溏不爽為特點,伴惡心嘔吐,肢困納呆,舌紅苔黃,脈象濡數(shù)等癥,治療用保和丸去山楂、神曲,加藿香、茵陳、黃芩、薏米等,以清熱利濕、芳香化濁。
筆者認為,本病病因大致可分為以上幾點,病機不外乎虛、實、寒、熱四類,但臨證常見虛實交錯、寒熱夾雜之病例,應仔細予以辨證。一般來說,脾虛為虛證,肝郁、瘀血、積滯則屬實證范疇;胃痛初期以實、熱證為主,胃痛日久則以虛、寒證為主。從疼痛的特點分析,虛證以隱痛為主,實證則以劇痛(或刺痛、脹痛)為主;寒證遇冷痛甚,熱證多見灼痛。因此應根據(jù)病因病情,來確定病性病機,然后恰當?shù)剡x方用藥,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上一條·眼底檢查順序及注意要點
下一條·呼吸系統(tǒng)疾病臨證思路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