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仙
【性狀】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黃褐色,上端殘留木質(zhì)莖基,下側(cè)叢生多數(shù)細根。根細長圓柱形,長約8~16厘米,直徑約1~4毫米,略彎曲,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細縱紋。質(zhì)堅脆易折斷,皮部與木部易脫離,斷面平坦,類圓形,皮部灰黃色,木部黃白色。根莖質(zhì)較堅韌,斷面不平坦,纖維性。氣微弱。味微苦。以條勻,皮黑、肉白、堅實者為佳。
【性味】
辛咸,溫,有毒。
①《開寶本草》:味苦,溫,無毒。
②《珍珠囊》:甘。
③《綱目》:味微辛咸。
④《本經(jīng)逢原》:苦辛,溫,小毒。
【歸經(jīng)】
入膀胱經(jīng)。
①《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陽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專入膀胱,兼入腸、胃等經(jīng)。
③《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消痰涎,散癖積。治痛風、頑痹、腰膝冷痛,腳氣,瘧疾,癥瘕積聚,破傷風,扁桃體炎,諸骨鯁咽。
(1)祛風濕止痛:用于風濕痛。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經(jīng)絡(luò),故對全身游走性風濕痛尤為適宜。
(2)消魚骨:用本品30克(加醋)煎湯緩咽,治魚骨哽喉。用于諸骨鯁咽。可用本品煎湯,緩緩咽下,一般可使骨鯁消失。亦可和入米醋、砂糖服。此外本品能消痰水,可用于噎膈、痞積。
①《唐本草》:腰、腎、腳膝、積聚、腸內(nèi)諸冷病,積年不瘥,服之效。
②《開寶本草》:主諸風,宣通五藏,去腹內(nèi)冷滯,心隔痰水久積,癥瘕痃癬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
③《本草衍義》:治腸風。
④《本草衍義補遺》: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
⑤《本經(jīng)逢原》: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達,腰下脛膝起灌遲者,用為下引。
⑥《南京民間藥草》:鮮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爛敷腦門處一晝夜,見皮膚生泡即除去,治牙齦腫脹。
⑦《安徽藥材》:搗敷眉心治白喉。
⑧《廣西中草藥》:祛風除濕,通經(jīng)活絡(luò),利尿,止痛。治風濕骨痛,黃疸,浮腫,小便不利,偏頭痛,跌打內(nèi)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