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物堿的化學性質,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專門整理如下,請各位初級中藥師考生仔細查看。
1.堿性:
(1)是生物堿重要的性質,也是提取、分離和結構鑒定的重要理論依據(jù)。
(2)氮原子上的孤電子對,能給出電子或接受質子而使生物堿顯堿性。
(3)生物堿堿性強弱用pKa表示,pKa越大,堿性越強。
(4)生物堿的堿性強弱與pKa的關系:
pKa<2為極弱堿,pKa2~7為弱堿,pKa7~11為中強堿,pKa>11為強堿。
(5)生物堿分子中堿性基團的pKa值大小順序:
胍基>季銨堿>N-烷雜環(huán)>脂肪胺>芳香胺≈N-芳雜環(huán)>酰胺≈吡咯。
(6)影響生物堿堿性強弱的因素有:
1)氮原子的雜化方式
氮原子雜化程度的升高,堿性增強,即sp3>sp2>sp.
如四氫異喹啉(pKa9.5)為sp3雜化;吡啶(pKa5.17)和異喹啉(pKa5.4)均為sp2雜化;氰基呈中性,因其為sp雜化。季銨堿的堿性強(pKa11.5以上)則是因羥基以負離子形式存在,類似無機堿。
2)誘導效應
生物堿分子中的氮原子上的電子云密度可受氮原子附近供電基(如烷基)或/和吸電基(如各類含氧基團、芳環(huán)、雙鍵)誘導效應的影響。
供電誘導使氮原子上電子云密度增加,堿性增強;吸電誘導使氮原子上電子云密度減小,堿性降低。
如麻黃堿的堿性強于去甲麻黃堿,即是由于麻黃堿氮原子上的甲基供電誘導的結果。而二者的堿性弱于苯異丙胺,則因前二者氨基碳原子的鄰位碳上羥基吸電誘導的結果。
3)共軛效應
①苯胺型:氮原子上的孤電子對與苯環(huán)π-電子形成p-π共軛體系后堿性減弱。如毒扁豆堿的兩個氮原子堿性的差別系由共軛效應引起。
②酰胺型:酰胺中的氮原子與羰基形成p-π共軛效應,使其堿性極弱。如胡椒堿秋水仙堿、咖啡因。
③胍類:胍接受質子后形成季銨離子,呈更強的p-π共軛,體系具有高度共振穩(wěn)定性,而顯強堿性。
4)空間效應
氮原子由于附近取代基的空間立體障礙或分子構象因素,而使質子難于接近氮原子,堿性減弱。如東莨菪堿、利血平等。
5)氫鍵效應
當生物堿成鹽后,氮原子附近如有羥基、羰基,并處于有利于形成穩(wěn)定的共軛酸分子內氫鍵時,氮上的質子不易離去,則堿性強。如10-羥基可待因。
一般來說,空間效應與誘導效應共存,空間效應居主導地位;共軛效應與誘導效應共存,共軛效應居主導地位。
2.沉淀反應
(1)生物堿沉淀反應:生物堿在酸性水或稀醇中(苦味酸試劑可在中性條件下進行),與某些試劑生成難溶于水的復鹽或絡合物的反應。
(2)應用:
①檢查生物堿的有無;
②試管定性反應和色譜的顯色劑;
③在生物堿的提取分離中指示提取、分離終點;
④分離純化生物堿,如雷氏銨鹽可用于沉淀分離季銨堿。
(3)常用的生物堿沉淀試劑有:
①碘化鉍鉀(Dragendorff,KBiI4)試劑:橘紅色↓;
②碘化汞鉀(Mayer,K2HgI4)試劑:類白色↓;
③硅鎢酸(Bertrad,SiO2.l2WO3.nH2O)試劑:類白色或淡黃色↓;
④碘-碘化鉀(Wagner,KI-I2)試劑:紅棕色↓;
⑤苦味酸(Hager,2,4,6-三硝基苯酚)試劑:黃色↓;
⑥雷氏銨鹽(硫氰酸鉻銨,NH4[Cr(NH3)2(SCN)4])試劑:季銨生物堿——紅色↓或結晶。
更多2020中藥學職稱考試相關資訊歡迎關注醫(yī)學教育網中藥學職稱欄目!我們提供2020中藥學職稱考試復習資料、備考技巧、政策動態(tài)及模擬試卷,助力你的2020中藥學職稱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