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香蕉在线视频专区,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高清乱理伦片中文,亚洲午夜在线观看

    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手機網(wǎng)
    中醫(yī)肛腸職稱手機網(wǎng)

    計劃生育職稱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med66_cdel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肛腸科職稱 > 主治復習資料 > 正文

    中醫(yī)肛腸復習:便秘

    2012-01-09 17:08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一、便秘的病名

    中醫(yī)認為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在我國古代醫(yī)學中,便秘有很多名稱,如“大便秘”、“大便秘澀”、“大便難”、“大便結燥”、“大便結”、“大便閉結”、“大便燥結”、“陰結”、“陽結”、“大便不通”、“脾約”、“后不利”、“寒積”等等。

    在《內(nèi)經(jīng)》中有“大便不利”、“后不利”、“不便”之癥狀描述?!端貑?middot;厥論篇》曰:“太陰之厥,則腹?jié)M?脹,后不利。” 《素問·舉痛論篇》曰:“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腎脈微急,為不得前后”。自《傷寒論》后開始將便秘作為單獨的病癥進行論述,而有“陰結”、“陽結”、“脾約”、“津竭”等不同的稱謂?!吨T病源候論》將便秘稱為“大便不通”,此后的歷代方書中也多用“大便不通”之名稱。此后的著作中,便秘的多種名稱并存的情況很普遍?!度f病回春·大便閉》將便秘稱為“便閉”,謂“身熱煩渴,大便不通者,是熱閉也;久病人虛,大便不通者,是虛閉也;因汗出多大便不通者,精液枯竭而閉也;風證大便不通者,是風閉也;老人大便不通者,是血氣枯燥而閉也;虛弱并產(chǎn)婦及失血、大便不通者,血虛而閉也;多食辛熱之物,大便不通者,實熱也”。在《雜病心法要訣·卷五》中更提出了“直腸燥”之病名,謂“直腸結,即燥屎巨硬,結在肛門難出之燥也,從導法治之”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糞嵌塞相似。

    在便秘的諸多別名中,如大便不利、大便燥結、后不利、大便結、大便閉結等,通常其含義是明確的。但有些便秘的別名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醫(yī)籍中常有其特定的含義,需要結合前后文內(nèi)容加以辨析。

    如陰結,在《景岳全書·秘結》中是指虛秘。凡陽虛陰凝,傳送失常,或精血虧耗,大腸干燥者均稱陰結。在《醫(yī)學心悟》是指寒邪凝結腸腑導致的便秘,謂:“冷閉者,唇淡口和,舌苔白,小便清,喜熱惡寒,此名陰結”。在《注解傷寒論·辨脈法第一》中又是脈象名,謂“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如陽結,在《蘭室秘藏》中是指胃腸邪實所致的便秘?!毒霸廊珪?middot;卷之三十四天集》:云“陽結者,邪有余,宜攻宜瀉”,與實秘義同。陽結在《注解傷寒論·辨脈法第一》中是指脈象名。謂:“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又如脾約,出自《傷寒論》陽明篇,共有兩條。一是原文179條: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也;少陽陽明者,發(fā)汗利小便也。胃中燥實大便難是也。”二為原文第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認為是其病機:“胃中燥實”,“胃氣強”。成無己認為其病機是:“胃強脾弱”,謂“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shù)而大便硬,故曰脾約。”

    后世醫(yī)家對于脾約也有“脾不能為胃行津液”、“脾土過燥”、“脾陰約少”,等諸多解釋。筆者認為,從麻仁丸組方來看,是小承氣湯加麻仁、杏仁、芍藥而成。從組方可以看出胃中燥熱積滯是本病基礎,因此這里的脾約不能作為脾弱理解。脾約主要為胃強所致,而非脾之虛弱,即脾因受胃中燥熱津傷的影響,而不能正常發(fā)揮其輸布、運化津液的功能,致腸道津虧,水津過散于肺,津液但輸膀胱,故見便秘和尿頻。小便數(shù)而大便鞕是津液輸布上的問題,而不是脾的運化功能變?nèi)醯膯栴}。

    二、便秘的分類

    我國古代醫(yī)家對便秘的分類法較多,《傷寒論》將便秘分為“陰結”、“陽結”、“脾約”、“津竭”等。

    李東垣《蘭室秘藏·卷下·大便結燥門》將便秘稱為大便結燥,分為熱燥、風燥、陽結、陰結、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燥五類。謂:“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燥者”。

    朱丹溪將便秘分為虛秘、風秘、濕秘、火秘、津液不足秘、寒秘、氣秘七類?!兜は畏ㄐ囊?middot;卷五》謂大便秘結:“有虛、有風、有濕、有火、有津液不足、有寒、有氣結。”

    《圣濟總錄》將便秘分為風秘、熱秘、冷秘、虛秘四類。謂“大便秘澀,蓋非一證,皆榮衛(wèi)不調(diào),陰陽之氣相持也。若風氣壅滯,腸胃干澀,是謂風秘。胃蘊客熱,口糜體黃,是謂熱秘。下焦虛冷,窘迫后重,是謂冷秘?;蛞虿『笾赝鼋蛞海蛞蚶先跹獨獠蛔?,是謂虛秘。或腎虛小水過多,大腸枯竭而多秘者,亡津液也?;蛭笇嵲锝Y,時作寒熱者,中有宿食也。治法雖宜和順陰陽,然疏風散滯、去熱除冷、導引補虛之法,不可偏廢,當審其證以治之。”

    《重訂嚴氏濟生方·秘結論治》:將便秘分為五秘,云:“夫五秘者,風秘、氣秘、濕秘、寒秘,熱秘是也。更有發(fā)汗利小便,及婦人新產(chǎn)亡血,走耗津液,往往皆令人秘結。燥則潤之,澀則滑之,秘則通之,寒則溫利之,此一定之法也”。

    《本草綱目·主治第三卷》將便秘分為熱、風、血、濕、虛、陰、脾約、三焦約、前后關格“的不同。謂”大便燥結,有熱,有風,有氣,有血,有濕,有虛,有陰,有脾約,三焦約,前后關格“。

    《景岳全書》則認為便秘只分陽結、陰結足矣。謂:“陽結陰結秘結一證,在古方書有虛秘、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濕秘等說,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之說,此其立名太煩,又無確據(jù),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無為臨證之害也。不知此證之當辨者惟二,則曰陰結、陽結而盡之矣。蓋陽結者邪有余,宜攻宜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結之綱領矣。若或疑余之說而欲必究其詳,則凡云風秘者,蓋風未必秘,但風勝則燥,而燥必由火,燥則生風,即陽結也,豈謂因風而宜散乎。有云氣秘者,蓋氣有虛實。氣實者陽有余,陽結也;氣虛者陽不足,陰結也。豈謂氣結而盡宜破散乎。至若熱秘、寒秘,亦不過陰陽之別名耳。再若濕秘之說,則濕豈能秘,但濕之不化,由氣之不行耳;氣之不行,即虛結也,亦陰結也。總之,有火者便是陽結,無火者便是陰結,以此辨之,豈不了然。余故曰:凡此二者,即秘結之綱領也” .

    程鐘齡的《醫(yī)學心悟·大便不通》將便秘分為“實秘、虛秘、熱秘、冷秘”四種類型。

    現(xiàn)代中醫(yī)內(nèi)科著作中,多將便秘分為實秘與虛秘二大類,實秘分為腸胃積熱、氣機郁滯、陰寒積滯三型;虛秘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型。

    三、便秘的病因病機

    便秘的病因病機是多方面的,歷代中醫(yī)對此有很多論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感受外邪

    《諸病源候論》云:“腎臟受邪,虛而不能制小便,津液枯燥”。又云:“邪在腎,亦令大便難,所以然者,腎臟受邪,虛而不能制小便,則小便利,津液枯燥,腸胃干澀,故大便難。又渴利之家大便亦難。所以爾者,為津液枯竭,致令腸胃干燥”。

    《圣濟總錄·卷第九十七》云:“若風氣壅滯,腸胃干澀,是謂風秘”

    (二)臟腑熱結

    《景岳全書·秘結》曰:“陽結證,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 .

    《證治準繩·雜病》云:“熱秘,面赤身熱,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此由大腸熱結”。

    《醫(yī)燈續(xù)焰·卷五·火病脈證第四十九》云:“當歸龍薈丸 治肝經(jīng)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

    《圣濟總錄·卷第九十七》云:“胃蘊客熱,口糜體黃,是謂熱秘”。

    (三)腸胃陰寒積滯

    《證治準繩·雜病》云:“冷秘由冷氣橫于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胃道閉塞,其人腸內(nèi)氣攻,喜熱惡冷,即仲景所謂陰結病也,宜理中湯加官桂、枳殼,吞半硫丸。”

    《金匱翼·便秘》云:“冷秘者,寒冷之氣,橫于腸胃,凝陰固結,陽氣不行,津液不通” .

    (四)宿食留滯:

    《圣濟總錄·卷第九十七》云:“胃實燥結,時作寒熱者,中有宿食也” .

    《仁齋直指方·卷之十五》云:“凡人五味之秀者養(yǎng)臟腑,諸陽之濁者歸大腸,大腸所以司出而不納也。今停蓄蘊結,獨不得其疏導,何哉?……,腹脹痛悶,胸痞欲嘔,此證結聚,以宿食留滯得之” .

    (五) 痰飲濕熱結聚

    《張氏醫(yī)通·卷七》云:“肥人素多痰飲濕熱結聚,因病每致大小便不通,腹?jié)M不食,氣逆喘急,勢盛不得不下,有屢下不得通利者,有再三下而始通者,有下之遂利不止者。大抵濕熱素盛之人,大便不行,日數(shù)雖多,結糞甚少,所下不過溏糞垢膩,甚至驟下不可遏者。多有熱去寒起,正氣隨脫,即變呃逆之證。以此本屬濕熱,溫補仍助本病,苦寒徒乏胃氣,每至不可救藥。若始先知其濕熱痰積,用導痰湯多加姜汁、竹瀝,下滾痰丸,甚則下控涎丹,方為合法。若遲則濕熱上涌勢劇,胃中津液盡變濁穢,雖有合劑,不能取效也。凡大便不通而腹中雷鳴者,下之必無結糞。蓋肥人下后,多有脫泄不止之虞,瘦人汗后,每多干熱不止之患,不可不知” .

    (六)氣機郁滯

    《金匱翼·便秘》曰:“氣秘者,氣內(nèi)滯而物不行也。”

    (七)臟腑不調(diào),三焦不和,冷熱并結

    《重訂嚴氏濟生方》云:“《素問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平居之人,五臟之氣貴乎平順,陰陽二氣貴乎不偏,然后津液流通,腸胃益潤,則傳送如經(jīng)矣。攝養(yǎng)乖理,三焦氣澀,運掉不得,于是乎壅結于腸胃之間,遂成五秘之患”。

    《諸病源候論·卷之十四》云:“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diào),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結,壅塞不通也” .又云:“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diào),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并結故也。胃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為榮衛(wèi),其糟粕行之于大腸以出也。五臟三焦既不調(diào)和,冷熱壅澀,結在腸胃之間。其腸胃本實,而又為冷熱之氣所結聚不宣,故令大便難也” .

    (八)飲食不節(jié)

    《古今醫(yī)鑒·卷之八》:“若饑飽失節(jié),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燥結。”

    (九)臟腑氣血津液、陰陽虧虛

    1、腎虛

    《雞峰普濟方》云:“大便秘滯有三:……,三者,腎虛水少,胴腸干澀,皆令大腸秘滯。”

    《圣濟總錄·卷第九十七》曰:“腎虛小水過多,大腸枯竭,渴而多秘者,亡津液也”。

    2、腎陽不足,失于溫煦

    《景岳全書·秘結》曰:“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于下,此陽虛而陰結也。”

    3、脾肺虛

    《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九·治虛勞大便難諸方》曰:“夫虛勞之人。脾肺損弱。谷食減少。氣血阻隔。陰陽不和。胃氣壅滯。上焦虛熱。流注大腸。故令秘澀也。”

    4、津液干枯、婦人產(chǎn)后亡血,及發(fā)汗利小便,病后血氣未復。

    《醫(yī)宗必讀·大便不通》曰:“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婦人產(chǎn)后亡血,及發(fā)汗利小便,病后血氣未復,皆能秘結。”

    《婦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三》曰:“產(chǎn)后大便秘澀者何?答曰:產(chǎn)臥水血俱下,腸胃虛竭,津液不足,是以大便秘澀不通也。”

    5、血虛

    《證治準繩·雜病》曰:“血虛津液枯竭而秘結者,脈必小澀,面無精光,大便雖軟,努責不出,大劑四物湯加陳皮、甘草、酒紅花,導滯通幽湯,益血丹(用當歸、熟地)。血少兼有熱者,脈洪數(shù)口干,小便赤少,大便秘硬,潤燥湯,活血潤燥丸,四物湯加酒芩、梔子、桃仁、紅花”。

    《雜病廣要·臟腑類》曰:“或有血虛,脈大如蔥管,發(fā)熱而大便結燥者,慎不可發(fā)汗,汗之則重亡津液,閉結而死,醫(yī)殺之耳”。

    6、肺燥

    清代醫(yī)家提出了便秘與肺燥有關的觀點,《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卷九十三》曰:“大便閉結,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于大腸。”

    (十)房勞過度

    《醫(yī)學正傳·卷之六》曰:“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節(jié),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常,漸成結燥之證。”

    (十一)蓄血

    《辨證錄·卷之九》曰:“人有大便閉結不通,手按之痛甚欲死,心中煩躁,坐臥不寧,似乎有火,然小便又復清長。人以為有硬屎留于腸中也,誰知有蓄血不散乎。夫蓄血之癥,傷寒多有之;今其人并不感風寒之邪,何亦有蓄血之???不知人之氣血,無刻不流通于經(jīng)絡之中,一有拂抑,則氣即郁塞不通,血即停住不散,于是遂遏于皮膚而為癰,留于腸胃而成痛,搏結成塊,阻住傳化之機,隔斷糟粕之路,大腸因而不通矣。治法宜通大腸,佐之逐穢之味。然而草木之藥,可通無形之結,不能通有形之結也。血乃有形之物,必得有形相制之物,始能入其中而散其結,方用抵當湯治之,一劑而大便通,頓失痛楚矣。”

    《世醫(yī)得效方·卷之十二》:“風與滯血留蓄上焦,胸膈高起,大便不通。”

    (十二) 藥石毒

    《濟陰綱目·卷九十四》曰:“有藥石毒者,大小便閉,氣脹如鼓者,三和散合三黃湯。”

    (十三)膈噎,氣不得上下

    《雜病廣要·臟腑類》曰:“秘結日深,漸成膈噎。蓋陰不可以無陽,水不可以無火,水火既濟,上下相交,榮衛(wèi)流行,自然潤澤。若而幽門不通則上沖,吸門不開則噎塞,故云燥結不便,氣不得上下者,治在幽門。”

    四、便秘的脈象

    關于便秘的脈象,歷代中醫(yī)也有許多論述,歸納起來有如下論述:

    (一)趺陽脈

    1、浮而澀

    《金匱要略·五臟風冷積聚病脈證并治》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2、微弦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曰:“跗陽脈微弦,法當腹?jié)M,不滿者,必大便難而腳痛,此虛寒從上向下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二)寸口脈

    1、浮

    《察病指南·卷中》曰:“右手尺內(nèi)脈浮。大腸受風熱。主大便秘澀??蜔嵩谙陆?。浮數(shù)主大便堅。”

    《診家正眼·卷二》曰:“浮脈為陽,……,尺部得之,下焦風熱;小便不利,大便秘澀。”

    2、沉、沉數(shù)、沉遲

    《諸病源候論》曰:大便難者“診其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少陰經(jīng)也。脈沉為陰,陰實者,病苦閉,大便不利,腹?jié)M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牢狀,大便難。”

    《雜病廣要》曰:“秘結,脈多沉伏而結。陽結,脈沉實而數(shù)。陰結,脈伏而遲或結。老人虛人便結,脈雀啄者不治。”

    3、脈緊而滑直

    《諸病源候論》曰:“脈緊而滑直,大便亦難。”

    4、數(shù)實與遲澀

    《醫(yī)燈續(xù)焰·卷七·便燥結脈證第五十七》謂:“大便燥結,須分氣血。陽數(shù)而實,陰遲而澀。燥結一證,稍有分別。大抵血液少者多燥澀,氣火盛者多結滯。然而燥則必結,結則必燥,又似難為分別。但以脈合證,而屬氣屬血,自井然矣。氣火盛者為陽,脈必有余,故數(shù)實也。血液少者為陰,脈必不足,故遲澀也。”

    5、澀

    《證治準繩·雜病》曰:“血虛津液枯竭而秘結者,脈必小澀。”

    《醫(yī)燈續(xù)焰·澀脈主病第二十一》曰:“澀脈少血,或中寒濕,反胃結腸,自汗厥逆。……,胃無余液,以致腸中枯燥而大便秘結,脈安得不澀。”

    《四診抉微》曰:“澀(陰)尺澀,大便秘,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脛逆冷。”

    《脈訣匯辨·卷三》云:“一脈澀也,有外邪相襲,使氣分不利,而成滯澀;衛(wèi)氣散失,使陽衰不守,而成虛澀;腸胃燥竭,津液亦亡,使血分欲盡,而成枯澀;在診者自為靈通耳。”

    《四診抉微·管窺附余》曰:“澀脈有內(nèi)外氣血之分別,寒熱虛實之主治,今人第知浮澀有力為氣滯,沉澀無力為血虛。然稽之于古,未足以盡其義也,予特揭出,告諸同志。……右尺澀,為津液衰,大便秘結,為元陽虛。”

    6、滑

    《脈訣乳海·卷三》曰:“滑脈如珠號曰陽。……大便秘澀”。

    7、數(shù)

    《脈訣匯辨·卷三》曰:“數(shù)脈主府,其病為熱。……,右尺得數(shù),大便秘澀,遺濁淋癃。

    五、便秘的治療

    對于便秘,祖國醫(yī)學主張“必究其源” 即根據(jù)不同病因,分證治之。

    李東垣在《蘭室秘藏》謂:“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燥者。治法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仲景云:小便利而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約丸潤之。食傷太陰,腹?jié)M而食不化,腹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藥泄之。如血燥而不能大便者,以桃仁、酒制大黃通之。風結燥而大便不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黃利之。如氣澀而大便不通者,以郁李仁、枳實、皂角仁潤之。”

    又云:“晝則難便,行陽氣也;夜則難便,行陰血也。故虛人大便燥秘不可過泄者,脈浮在氣,用杏仁、陳皮;脈沉在血,用桃仁、陳皮;所以俱用陳皮者,以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里也。賁門上,主往來,魄門下,主收閉。故王氏言,肺與大腸為通道也。”

    《圣濟總錄》亦云:“大便秘澀,蓋非一證,皆榮衛(wèi)不調(diào),陰陽之氣相持也。……。治法雖宜和順陰陽,然疏風散滯、去熱除冷、導引補虛之法,不可偏廢,當審其證以治之”。

    歷代醫(yī)學均認為不可妄用攻下法,徒傷津液。金·李東垣謂:“不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復下復結,極則以至導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 (《蘭室秘藏》)。對于老年人的便秘,提出要不可用大黃。元·危亦林指出:“老人臟腑秘,不可用大黃,老人津液少,所以臟腑秘澀,更服大黃以瀉之,津液皆去,定必再秘甚于前,只可服寬潤大腸之藥,如《養(yǎng)生必用方》二仁丸是也,更用槐花末煎湯淋洗亦妙。(”(《世醫(yī)得效方·秘澀》)。

    明代醫(yī)學更明確指出妄用攻下之害,《證治準繩·雜病》云:“如妄以峻利藥逐之,則津液走,氣血耗,雖暫通而即秘矣。”并指出下法對有些患者可導致死亡等嚴重后果。如明《醫(yī)學正傳·秘結》指出:“或有血虛,脈大如蔥管,發(fā)熱而大便結燥者,慎不可發(fā)汗,汗之則重亡津液,閉結而死,醫(yī)殺之耳” .李中梓在《醫(yī)宗必讀·卷之九》中指出:“每見江湖方士,輕用硝黃者十傷四五,輕用巴豆者十傷七八,不可不謹也,或久而愈結,或變?yōu)榉勿敉履撗?,或飲食不進而死。”張景岳亦認為“秘結證,凡屬老人、虛人、陰臟人,及產(chǎn)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過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瀉之后,多有病為燥結者。蓋此非氣血之虧,即津液之耗,凡此之類,皆須詳察虛實,不可輕用芒硝、大黃、巴豆、牽牛、芫花、大戟等藥,及承氣、神芎等劑,雖今日暫得通快,而重虛其虛,以致根本日竭,則明日之結必將更甚,愈無可用之藥矣。況虛弱之輩,幸得后門堅固,最是壽征,雖有澀滯,亦須緩治,但以養(yǎng)陰等劑漸加調(diào)理,則無有不潤。故病家醫(yī)家,凡遇此類,切不可性急欲速,以自取其敗,而致悔無及也。”(《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四天集》)

    具體來說,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一)瀉熱攻下

    用治陽明腑實證,癥見“潮熱譫語腹痛”、“痛滿便秘”等癥。常用大承氣、小承氣湯或其加減方治療。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曰:“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二沸,溫頓服之,以調(diào)胃氣。”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云:“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云:“陽明病,下之,心中懊儂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鞭,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

    《四圣懸樞》治“疹病陽明腑證,煩熱譫語便秘者”,以“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大黃(二錢) 厚樸(二錢,炒) 枳實(二錢,炒) 芍藥(二錢) 生地(三錢)流水煎半杯,溫服。”;“治疹病煩熱譫語,痛滿便秘者。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大黃(四錢) 芒硝(二錢) 厚樸(二錢) 枳實(二錢) 芍藥(二錢) 生地(四錢)流水煎半杯,入芒硝,火化,溫服” .

    《華佗神方·卷四》:“華佗治傷寒便秘神方:大黃 厚樸(炙)各三兩 枳實(炙)六片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體強者服一升,羸者服七合”。

    (二)瀉下導滯

    用治“宿食不消,大便難”。

    《圣濟總錄·卷九十七》曰:“治宿食不消,大便難,滌中丸方:大黃(銼炒八兩) 葶藶(隔紙炒二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 芒硝(研各四兩)上四味,搗研為末,煉蜜和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食后溫水下,日三,未通加至十丸。”

    (三)理氣通下

    主治里實證脹甚于積者。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曰:“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厚樸三物湯方:厚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nèi)大黃,煮取三升,溫分一升。以利為度。”

    《金匱要略心典》曰:“痛而閉,六腑之氣不行矣。厚樸三物湯與小承氣湯同。但承氣意在蕩實,故君大黃;三物意在行氣,故君厚樸。”又云:“上用厚樸七物湯,以其發(fā)熱,尚有表邪也;今腹痛而不發(fā)熱,止是大便閉者,為內(nèi)實氣滯之證也。通則不痛,以厚樸三物湯主之。”

    (四)行氣導滯

    《世醫(yī)得效方·卷第六》曰:“四磨湯,治氣滯腹急,大便秘澀(方見諸氣?。?。有熱者,加大黃、枳殼,名六磨湯”。

    (五)清熱潤燥

    《醫(yī)燈續(xù)焰·卷七·大便燥結脈證第五十七》曰:“和劑麻仁丸治腸胃熱燥,大便秘結。厚樸(去皮、姜制炒) 白芍藥 枳實(麩炒,各半斤) 大黃(蒸焙,一斤) 麻仁(別研,五兩) 杏仁(去皮尖、炒,五兩半)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下。大便通利則止。”

    (六)溫里通下

    《醫(yī)燈續(xù)焰·卷七》曰:“局方半硫丸,年高冷秘、虛秘,及痃癖冷氣。半夏(湯洗七次,焙干為細末) 硫黃(明凈者、研極細、用柳木槌殺過)上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nèi)杵數(shù)百下。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無灰溫酒或生姜湯任下。婦人醋湯下。俱空心服。”

    《醫(yī)方集解·潤燥之劑第十三》曰:“冷秘由冷氣橫于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胃道閉塞,其人腸內(nèi)氣攻,喜熱惡冷,即仲景所謂陰結病也,宜理中湯加官桂、枳殼,吞半硫丸。”

    《濟陰綱目·卷九十四·大便燥結》曰:“臟寒則氣澀,臟冷則血枯,有痃癖冷氣結滯者,古半硫丸、古姜附湯、五積散,冰冷與之”。又云“熱藥多秘,惟硫黃暖潤而疏通;冷藥多泄,惟黃連肥腸而止泄”。

    (七)潤腸通便

    《醫(yī)燈續(xù)焰·卷七》曰:“得效五仁丸 治津液枯竭,大腸秘澀,傳道艱難。桃仁 杏仁(炒、去皮尖,各一兩) 柏子仁(半兩) 松子仁(一錢二分半) 郁李仁(炒,一錢) 陳皮(四兩,另為末)上將五仁另研如膏,入陳皮末,研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八)養(yǎng)血潤燥

    用于“血虛津液枯竭而秘結者”(《證治準繩》)、“老人風秘,及產(chǎn)后去血過多,腸胃燥澀,便秘不通”者(《管見良方》)。

    治療通常以四物湯加減治療。如《證治準繩·雜病》對于此證的治療是以“大劑四物湯,加陳皮、甘草、酒紅花,導滯通幽湯,益血丹(用當歸、熟地)。血少兼有熱者,脈洪數(shù)口干,小便赤少,大便秘硬,潤燥湯,活血潤燥丸,四物湯加酒芩、梔子、桃仁、紅花。”

    (九)益氣通便

    《醫(yī)燈續(xù)焰·卷七》曰:“黃芪湯,年高便秘宜服。綿黃芪 陳皮(去白,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用大麻仁一合爛研,以水投取漿水一盞,濾去滓,于銀、石器內(nèi)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調(diào)藥末空心服。此藥不冷不燥,其效如神。”

    《友漁齋醫(yī)話·第四種》:“納食作泛,大便燥結。此饑飽勞役,中氣受傷,《內(nèi)經(jīng)》所謂:'九竅不和,都屬胃病。'是也。黨參 麥冬 半夏 陳皮 茯苓 川斛 甘草 蔗漿”。

    (十)瀉熱逐瘀破結

    用于蓄血證,“人有大便閉結不通,手按之痛甚欲死,心中煩躁,坐臥不寧,似乎有火,然小便又復清長。……。治法宜通大腸,佐之逐穢之味。然而草木之藥,可通無形之結,不能通有形之結也。血乃有形之物,必得有形相制之物,始能入其中而散其結,方用抵當湯治之,一劑而大便通,頓失痛楚矣(《辨證錄·卷之九·大便閉結門》)。

    《世醫(yī)得效方·卷二十一》曰:“治風與滯血留蓄上焦,胸膈高起,大便不通。沒藥 大黃 枳殼 北梗(各二錢) 木香 甘草(各一錢)上銼散。每服一錢,姜二片,水一盞煎服。”

    (十一)清熱利濕導痰

    《張氏醫(yī)通·卷七》用于“肥人素多痰飲濕熱結聚,因病每致大小便不通,腹?jié)M不食,氣逆喘急,勢盛不得不下,有屢下不得通利者,有再三下而始通者,有下之遂利不止者。大抵濕熱素盛之人,大便不行,日數(shù)雖多,結糞甚少,所下不過溏糞垢膩,甚至驟下不可遏者。多有熱去寒起,正氣隨脫,即變呃逆之證。以此本屬濕熱,溫補仍助本病,苦寒徒乏胃氣,每至不可救藥。若始先知其濕熱痰積,用導痰湯多加姜汁、竹瀝,下滾痰丸,甚則下控涎丹,方為合法。若遲則濕熱上涌勢劇,胃中津液盡變濁穢,雖有合劑,不能取效也。凡大便不通而腹中雷鳴者,下之必無結糞。蓋肥人下后,多有脫泄不止之虞,瘦人汗后,每多干熱不止之患,不可不知。

    對于痰滯導致的便秘,武之望曰:“痰滯不通者,二陳湯加枳殼、檳榔”(《濟陰綱目·卷九十四》)。

    (十二)和中消痰去濕

    《脾胃論·卷下》曰:“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此胃氣虛弱也。常服,和中消痰去濕,及厚腸胃,進飲食。”代表方為和中丸,以“木香(二錢五分) 枳實(麩炒) 炙甘草(以上各三錢五分) 檳榔(四錢五分) 陳皮(去白,八錢) 半夏(湯洗七次) 厚樸(姜制,以上各一兩) 白術(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或食遠”。

    《濟陰綱目·卷九十四》曰:“濕熱怫郁,心腹脹滿,有蟲積者,檳榔丸”。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十三)辛潤通幽門

    至于對于膈噎所致便秘,則主張“治在幽門。

    《雜病廣要·臟腑類》曰:“通幽湯,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秘,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炙甘草 紅花(以上各一分) 生地黃 熟地黃(以上各五分) 升麻 桃仁泥 當歸身(以上各一錢)上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調(diào)檳細末五分,稍熱食前服之”。又謂:“《蘭室》潤燥湯,于本方加大黃(煨)、麻仁,用生甘草,去檳榔。又名潤腸湯。”

    (十四)針灸

    《外臺秘要·卷第二十七》曰:“千金療大便難方。灸承筋二穴三炷,在腨中央陷中。又方:灸承筋三壯。又方:夾玉泉相去各二寸灸之。”

    《醫(yī)心方·卷第二十》曰:“《新錄方》大便干骨立者方:灸胃脘穴千炷”。

    (十五)外治

    1、豬羊膽汁灌腸:

    《傷寒論·陽明病脈證并治》曰:“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便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王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豬膽汁方:大豬膽一枚 右一味,泄汁,和醋少許,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甚多”。

    《外臺·卷二十七》曰:“治七、八日奔氣傷心欲死者,須臾便通方:豬膽一枚,內(nèi)下部中,良”。

    《雜病廣要·臟腑門》曰:“治大便秘塞不通神方。豬羊膽無在(按:此二字當考),以筒灌三合許,令深入即出矣。出不盡,須臾更灌。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千金》)陳藏器《本草》云:主大便不通,取豬羊膽,以葦筒著膽,縛一頭,內(nèi)下部,入三寸灌之,入腹立下”。

    2、香油灌腸:

    《雜病廣要·臟腑門》曰:“痘瘡余毒郁熱,結滯于大小腸之間,而大便閉結不通,令人口含香油,以小竹筒一筒套入肛門,以油吹入肛門。過半時許,病者自云:其油入腸內(nèi),如蚯蚓漸漸上行。再過片時許,下黑糞一二升止,困睡而安。(《正傳》)(按:此即上方之意,殊為便易,仍附之)。”

    3、復方灌腸

    《外臺秘要·卷第二十七》曰:“單用豉清,醬清,羊酪土瓜根汁,并單灌之,立出。又方:醬清漬烏梅,灌下部中。”

    《醫(yī)心方·卷第二十》曰:“《華佗方》治大便堅,數(shù)清不能得出方:皂莢末,下篩,以豬脂和合,葦管長一寸,以指排納谷道中齊指一節(jié),須臾則去” .

    4、鹽醋湯坐浴、淋浴。

    《圣濟總錄·卷第二十六》曰:“治傷寒后,大便不通,并吃轉瀉藥后,腹股轉脹不通利方。鹽(半斤)上一味熬令色變,用醋漿水二斗,煎五七沸,下鹽攪勻,瀉入盆中,看冷暖得所,令病人盆中坐,淋浴少腹,須臾便通” .

    5、蜜煎導:

    《傷寒論·陽明病脈證并治》曰:“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便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王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方:食蜜七合 右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可丸時,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鞕,納谷道中,以手緊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醫(yī)心方·卷十二》曰:“治大便牢難,腹熱連日,欲死方。白蜜三升,于微火上煎之,使如強餔,以投冷水中,須臾當凝出丸,丸如手指大,長六寸、七寸,內(nèi)谷道中,即得通”。

    《證治匯補·卷之八》曰:“或用白蜜煉成,入鹽、皂莢、麝香少許,捻如指大,入谷道,待欲便時乃去”。

    6、藥物敷臍

    《普濟方·卷三十九》曰:“治大便閉不通(出圣惠方),皂角末 蒜 上同搗爛貼臍心”。

    《本草綱目·主治第三卷》曰:“蔥白(大腸虛閉,同鹽搗貼臍;二便閉,和酢敷小腹”。

    《證治匯補·卷之八》曰:“用大黃一兩、巴豆五錢為末,蔥白十枚,酒曲和成餅,加麝香三分,貼臍上,布護火熨,覺腹中響甚,去之”。

    六、便秘的預后與保健

    除藥物治療外,古代醫(yī)家還注重利用飲食與導引術治療便秘。

    《儒門事親》提出采用葵羹、菠菜、芝麻、牛肉、大棗等飲食防治便秘。在《儒門事親·卷二》中云:“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亦偶得瀉法耳!”;“菠菜寒,利腸胃;芝麻油炒而食之,利大便;葵,寬腸利小溲。年老之人,大小便不利,最為急切。此亦偶得瀉法耳!”在《儒門事親·卷十一》中云:“凡老人久病,大便澀滯不通者,可用神功丸、麻仁丸,時時服葵羹、菠菜,自然通利也”。并介紹了一個典型案例:“頓有老人,年八十歲,臟腑澀滯,數(shù)日不便,每臨后時,目前星飛,頭目昏眩,鼻塞腰痛,積漸食減,縱得食,便結燥如彈。一日,友人命食血藏葵羹油渫菠薐菜,遂頓食之。日日不乏,前后皆利,食進神清,年九十歲,無疾而終”。

    《證治匯補·卷之八》曰:“取麻仁、蘇子合研細,入水再研,取汁煮粥,啜之。一法,用菠菜取自然汁飲之”。

    《諸病源候論·卷之十四》轉引《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偃臥,直兩手,捻左右脅。除大便難、腹痛、腹中寒??诩{氣,鼻出氣,溫氣咽之數(shù)十,病愈。”

    《雜病源流犀燭·卷九》:“《保生秘要》曰:以舌頂上腭,守懸雍,靜念而液自生,俟?jié)M口,赤龍攪動,頻漱頻吞,所降直下丹田,又守靜咽數(shù)日,大腸自潤,行后功效。”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衛(wèi)生資格考試公眾號

    相關資訊
    編輯推薦
    題庫軟件
    中醫(yī)肛腸學職稱考試題庫軟件(中/高級)

    題庫軟件:熱賣中

    題庫設計緊扣考試大綱、考試教材、考試科目。符合衛(wèi)生高級職稱考試題型與考試科目,考試資料豐富,免費試用。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