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時間待定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
第二節(jié) 蜱
蜱屬于寄螨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fā)現的約800余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我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形態(tài)
蟲體橢圓形,未吸血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10mm;飽血后脹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狀,大者可長達30mm.表皮革質,背面或具殼質化盾板。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部份。
1.硬蜱 顎體(圓19-2)也稱假頭,位于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到,由顎基、螯肢、口下板及須肢組成。顎基與軀體的前端相連接,是一個界限分明的骨化區(qū),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顎基背面有1對孔區(qū),有感覺及分泌體液幫助產卵的功能。螯肢1對,從顎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塊,位于螯肢腹面,與螯肢合攏時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齒,為吸血時固定于宿主皮膚內的附著器官。螯肢的兩側為須肢,由4節(jié)組成,第4節(jié)短小,嵌出于第3節(jié)端部腹面小凹陷內。
圖19-2 全溝硬蜱雌蟲顎體
軀體(圖19-3)呈袋狀,大多褐色,兩側對稱。雄蜱背面的盾板幾乎覆蓋著整個背面雌蜱的盾板僅占體
圖19-3 全溝硬蜱成蟲前面
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緣形成不同花飾稱為緣垛(festoon)。腹面(圖19-4)有足4對,每足6節(jié),即基節(jié)、轉節(jié)、股節(jié)、脛節(jié)、后跗節(jié)和跗節(jié)?;?jié)上通常有距。足Ⅰ跗節(jié)背緣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 有嗅覺功能,末端有爪1對及墊 狀爪間突1個。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對足基節(jié)的水平線上。肛門位于軀體的后部,常有肛溝。氣門一對,位于足Ⅳ基節(jié)的后外側,氣門板寬闊。雄蜱腹面有幾丁質板,基數目因蜱的屬種而不同。
圖19-4 硬蜱雄蟲腹面
2.軟蜱 顎體(圖19-5)在軀體腹面,從背面看不見。顎基背面無孔區(qū)。軀體背面無盾板,體表多呈顆粒狀小疣,或具皺紋、盤狀凹陷。氣門板小,位于基節(jié)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兩性特征不顯著。肛門位于體中部或稍后,有些軟蜱尚有肛前溝和肛后中溝及肛后橫溝,分別位于肛門的前后方。各基節(jié)都無距刺,跗節(jié)雖有爪,但無爪墊。成蟲及若蟲足基節(jié)Ⅰ~Ⅱ之間有基節(jié)腺的開口?;?jié)腺液的分泌,有調節(jié)水分和電解質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時,病原體也隨基節(jié)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傷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鈍緣蜱屬的一些種類。硬蜱與軟蜱形態(tài)特征的鑒別、比較見表19-1.
圖19-5 軟蜱(乳突鈍緣蜱)
表19-1 硬蜱與軟蜱形態(tài)特征的鑒別與比較
硬蜱 | 軟蜱 | |
1.顎體 | 在軀體前端,從背面能見 | 在軀體前部腹面,從背面不能見 |
2.顎基背面 | 有1對孔區(qū) | 無孔區(qū) |
3.須肢 | 較短,第4節(jié)嵌在第3節(jié)上,各節(jié)運動不靈活 | 較長,各節(jié)運動很靈活 |
4.軀體背面 | 有盾板,雄者大,雌者小 | 無盾板。體表有許多小疣,或具皺紋、盤狀凹陷 |
5.基節(jié)腺 | 退化或不發(fā)達 | 發(fā)達。足基節(jié)Ⅰ、Ⅱ之間,通常有1對基節(jié)腺開口 |
6.雌雄蜱區(qū)別 | 雄蜱體小盾板大,遮蓋整個蟲體背面;雌蜱體大盾板小,僅遮蓋背部前面 | 區(qū)別不明顯 |
生活史
發(fā)育過程分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時期。成蟲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樹根、畜舍等處,在表層縫隙中產卵。產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數次。卵呈球形或橢圓形,大小約0.5~1mm,色淡黃至褐色,常堆集成團。在適宜條件下卵可在2~4周內孵出幼蟲。幼蟲形似若蟲,但體小,有足3對,幼蟲經1~4周蛻皮為若蟲。硬蜱若蟲只一期,軟蜱若蟲經過1~6期不等。若蟲有足4對,無生殖孔(圖19-6)。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經1~4周蛻皮而為成蟲。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時間由2個月至3年不等;多數軟蜱需半年至兩年。硬蜱壽命自1個月到數十個月不等;軟蜱的成蟲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產卵,一般可活5、6年至數十年。
圖19-6 全溝硬蜱幼蟲與若蟲
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換宿主的現象,根據其更換宿主的次數可分為四種類型:①單宿主蜱:發(fā)育各期都在一個宿主體上,雌蟲飽血后落地產卵。如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②二宿主蜱:幼蟲發(fā)育為若蟲在一個宿主體上,而成蟲在另一個宿主體上寄生。如殘緣璃眼蜱(Hyaloma detritum)。③三宿主蜱:幼蟲、若蟲、成蟲分別在3個宿主體上寄生。如全溝硬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為三宿主蜱,蜱媒疾病的重要媒介大多是三宿主蜱(圖19-7)。④多宿主蜱:幼蟲、各齡若蟲和成蟲以及雌蜱每次產卵前都需尋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飽血后離去。通常軟蜱都屬多宿主蜱。
圖19-7 三宿主硬蜱(全溝硬蜱)發(fā)育類型
生態(tài)
1.產卵和孳生地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軟蜱多棲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動物的洞穴、鳥巢及人房的縫隙中。
雌蜱受精吸血后產卵,硬蜱一生產卵一次,飽血后在4~40天內全部產出,可產數百至數千個,因種而異。軟蜱一生可產卵多次,一次產卵50~200個,總數可達千個。
2.吸血習性與宿主關系 蜱的幼蟲、若蟲、雌雄成蟲都吸血。宿主包括陸生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有些種類侵襲人體。多數蜱種的宿主很廣泛,例如全溝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類200種,鳥類120種和少數爬行類,并可侵襲人體。這在流行病學上有重要意義。硬蜱多在白天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長,一般需要數天。軟蜱多在夜間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短,一般數分鐘到1小時。蜱的吸血量很大,各發(fā)育期飽血后可脹大幾倍至幾十倍,雌硬蜱甚至可達100多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例如全溝硬蜱寄生在動物或人的頸部、耳后、腋窩、大腿內側、陰部和腹股溝等處。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頸部肉垂和乳房,次為肩胛部。波斯銳緣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3.分布與活動 硬蜱多分布在開闊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叢、草原、半荒漠地帶。而不同蜱種的分布又與氣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關,如全溝蜱多見于高緯度針闊混交林帶,而草原革蜱則生活在半荒漠草原,微小牛蜱分布于農耕地區(qū)。在同一地帶的不同蜱種,其適應的環(huán)境有所不同,如黑龍江林區(qū)的蜱類,全溝蜱多于針闊混交林帶,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則多見于林區(qū)的草甸。軟蜱棲息隱蔽的場所,包括獸穴、鳥巢及人畜住處的縫隙里。
蜱類尋覓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覺敏銳,對動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當與宿主相距15m時,即可感知,由被動等待到活動等待,一旦接觸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棲息在森林地帶的全溝硬蜱,成蟲尋覓宿主時,多聚集在小路兩旁的草尖及灌木枝葉的頂端等候,當宿主經過并與之接觸時即爬附宿主;棲息在荒漠地帶的亞東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動,主動尋覓宿主;棲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種,多在地面或爬上墻壁、木柱尋覓宿主。
蜱的活動范圍不大,一般為數十米。宿主的活動,特別是候鳥的季節(jié)遷移,對蜱類的散播起著重要作用。
4.季節(jié)消長和越冬 氣溫、濕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響蜱類的季節(jié)消長及活動。在溫暖地區(qū)多數種類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動,如全溝硬蜱成蟲活動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蟲和若蟲的活動季節(jié)較長,從早春4月持續(xù)至9~10月間,一般有兩個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約在8~9月間。在炎熱地區(qū)有些種類在秋、冬、春季活動,如殘緣璃眼蜱。軟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內,故終年都可活動。
蜱多數在棲息場所越冬,硬蜱可在動物的洞穴、土塊、枯枝落葉層中或宿主體上越冬。軟蜱主要在宿主住處附近越冬。越冬蟲期因種類而異。有的各蟲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屬中的多數種類;有的以成蟲越冬,如革蜱屬中的所有種類;有的以若蟲和成蟲越冬,如血蜱屬和軟蜱中的一些種;有的以若蟲越冬,如殘緣璃眼蜱;有的以幼蟲越冬,如微小牛蜱。
重要蜱種
1.全溝硬蜱(Ixodes persulcatus) 盾板褐色,須肢為細長圓筒狀,顎基的耳狀突呈鈍齒狀。肛溝在肛門之前呈倒U字形,足Ⅰ基節(jié)具一細長內距。是典型的森林蜱種,是針闊混交林優(yōu)勢種。成蟲在4~6月活動,幼蟲和若蟲在4~10月出現。三宿主蜱,三年完成一世代發(fā)育。以未吸血的幼蟲、若蟲和成蟲越冬。成蟲寄生于大型哺乳動物,經常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于小型哺乳動物及鳥類。分布于東北和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國森林腦炎的主要媒介,并能傳播Q熱和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
2.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盾板有琺瑯樣斑,有眼和緣垛;須肢寬短,顎基矩形,足Ⅰ轉節(jié)的背距短而圓鈍。是典型的草原種類,多棲息于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帶。成蜱春季活動,幼蜱、若蜱夏秋季出現。屬三宿主蜱,一年一世代,以成蟲越冬。成蟲寄生于大型哺乳類,有時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于各種嚙齒動物。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區(qū)。是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的主要媒介,也可傳播布氏桿菌病。
3.亞東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盾板紅褐色,有眼和緣垛,須肢為長圓筒狀,第二節(jié)顯著伸長;足淡黃色,各關節(jié)處有明顯的淡色環(huán);雄蟲頸溝明顯呈深溝狀,氣門板呈煙斗狀。棲息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帶。成蟲出現在春夏季。屬三宿主蜱,一年大約發(fā)育一代,主要以成蟲越冬。成蟲主要寄生于駱駝和其它牲畜,也能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于小型野生動物。分布于吉林、內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區(qū)。為新疆出血熱傳播媒介。
4.乳突鈍緣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 體表顆粒狀,肛后橫溝與肛后中溝相交處幾乎成直角(圖19-5)。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帶。多宿主蜱。棲息于中小型獸類的洞穴或巖窟內。寄生在狐貍、野兔、野鼠、刺猬等中小型獸類,也常侵襲人。分布于新疆、山西,傳播回歸熱和Q熱。
與疾病的關系
1.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皮膚,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癥反應,還可引起繼發(fā)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過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經毒素可導致宿主運動性纖維的傳導障礙,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現象,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稱為蜱癱瘓(tick paralysis)。多見于兒童,如能及時發(fā)現,將蜱除去,癥狀即可消除。此病在東北和山西曾有人體病例報告。
2.傳播疾病
?、派帜X炎:是一種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tǒng)急性傳染病,為森林區(qū)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主要的病媒蜱種為全溝硬蜱,病毒在蜱體內可長期保存,可經各變態(tài)期及經卵傳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體內越冬。本病多發(fā)生在5~8月,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林區(qū),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區(qū)也有病例發(fā)生。
⑵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蜱媒急性傳染病,是荒漠牧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為一種蜱媒RNA病毒。疫區(qū)牧場的綿羊及塔里木兔為主要傳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傳染。傳播媒介主要為亞東璃眼蜱,病原體可在蜱體內保存數月,并經卵傳遞。本病除經蜱傳播外,羊血經皮膚傷口,及醫(yī)務人員接觸急性期病人新鮮血液后,也可感染發(fā)病。在我國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發(fā)病高峰期為4~5月份。
?、球缑交貧w熱:又稱地方性回歸熱,是由鈍緣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體病,不規(guī)則間歇發(fā)熱為其主要臨床特征。我國新疆有該病流行,其病原體,在南疆村鎮(zhèn)型的為伊朗包柔氏螺旋體(Borrelia persica),乳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為拉氏包柔氏螺旋體(B.latyshevyi),特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卵傳遞。乳突鈍緣蜱可經卵傳遞8代,并能貯存14年。動物傳染源主要是鼠類,病人也可作為本病的傳染源。
?、热R姆?。何覈?985年夏在黑龍江海林縣林區(qū)首次發(fā)現。病原體是伯氏包柔螺旋體(B.burgdorferi)。它是一種由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發(fā)于春、夏季。我國主要媒介是全溝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嚙齒動物為貯存宿主。本病分布廣泛,在五大洲20多個國家都有病例報告。我國已證實有20省、市、自治區(qū)有本病流行。
?、蒕熱:病原體為貝氏立克次體(Coxiella burneti)。本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常在野生動物(嚙齒類)與家畜之間傳播流行,牛、羊為人體Q熱的主要傳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糞便污染傷口而感染。病原體能在蜱體內長期存在,并經卵傳遞,如乳突鈍緣蜱可貯存病原體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qū)證實有Q熱存在。在流行區(qū)已發(fā)現微小牛蜱、亞東璃眼蜱和鈴頭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时眮嗱鐐髁⒖舜误w?。河址Q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病原體為西伯利亞立克次體(Rickettsia sibirica)。小嚙齒動物為主要傳染源,草原革蜱為其主要媒介,邊緣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傳播。病原體可經卵傳遞,在蜱體內可存活2年。病原體可通過蜱的叮刺或蜱糞污染而感染。我國新疆、內蒙、黑龍江有本病存在。
?、思毦约膊。候缒軅鞑ヒ恍┘毦约膊。缡笠?、布氏桿菌病、野兔熱。蜱能長時間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經卵傳遞。例如鼠疫桿菌在草原革蜱成蟲體內可保存509天;兔熱桿菌在拉合爾鈍緣蜱(O.lahorensis)體內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防制原則
1.環(huán)境防制 草原地帶采用牧場輪換和牧場隔離辦法滅蜱。結合墾荒,清除灌木雜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縫以防蜱類孳生;捕殺嚙齒動物。
2.化學防制 蜱類棲息及越冬場所可噴灑敵敵畏、馬拉硫磷、殺螟硫磷等。林區(qū)用六六六煙霧劑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藥浴殺蜱。
3.個人防護 進入有蜱地區(qū)要穿五緊服,長襪長靴,戴防護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驅避劑,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疫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