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時間待定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
第二節(jié) 曼氏迭宮絳蟲
曼氏迭宮絳蟲[Spirometra mansoni(Joyeux et Houdemer,1928)].成蟲主要寄生在貓科動物,偶然寄生人體;但中絳期裂頭蚴可在人體寄生,導致曼氏裂頭蚴?。╯parganosis mansoni),其危害遠較成蟲為大。
形態(tài)
成蟲 長60~100cm,寬0.5~0.6cm.頭節(jié)細小,長1~1.5mm,寬0.4~0.8mm,呈指狀,其背、腹面各有一條縱行的吸槽。頸部細長,鏈體有節(jié)片約1000個,節(jié)片一般寬度均大于長度,但遠端的節(jié)片長寬幾近相等。成節(jié)和孕節(jié)的結構基本相似,均具有發(fā)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肉眼即可見到每個節(jié)片中部凸起的子宮(圖15-4)。
睪丸呈小泡形,約有320~540個,散布在節(jié)片靠中部的實質中,由睪丸發(fā)生的輸出管在節(jié)片中央匯合成輸精管,然后彎曲向前并膨大成儲精囊和陰莖,再通入節(jié)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圓形雄生殖孔。卵巢分兩葉,位于節(jié)片后部,自卵巢中央伸出短的輸卵管,其末端膨大為卵模后連接子宮。卵模外有梅氏腺包繞。陰道為縱行的小管,其月牙形的外口位于雄性生殖孔之后,另端膨大為受精囊再連接輸卵管。卵黃腺散布在實質的表層,包繞著其它器官,子宮位于節(jié)片中部,作3~4或多至7~8個螺旋狀蟠曲,緊密重迭,基部寬而頂端窄小,略呈發(fā)髻狀,子宮孔開口于陰道口之后(圖15-4)。
圖15-4 曼氏迭宮絳蟲成蟲
卵 橢圓形,兩端稍尖,長52~76μm,寬31~44μm,呈淺灰褐色,卵殼較薄,一端有卵蓋,內有一個卵細胞和若干個卵黃細胞(圖15-5)。
裂頭蚴 長帶形,白色,約300×0.7mm,頭端膨大,中央有一明顯凹陷,是與成蟲頭節(jié)略相似;體不分節(jié)但具有不規(guī)則橫皺褶,后端多呈鈍圓形,活時伸縮能力很強(圖15-5)。
圖15-5 曼氏裂頭絳蟲蟲卵和幼蟲
(采唐仲璋)
生活史
曼氏迭宮絳蟲的生活史中需要3個宿主。終宿主主要是貓和犬,此外還有虎、豹、狐和豹貓等食肉動物。第一中間宿主是劍水蚤,第二中間宿主主要是蛙。蛇、鳥類和豬等多種脊椎動物可作其轉續(xù)宿主。人可成為它的第二中間宿主、轉續(xù)宿主甚至終宿主。
成蟲寄生在終宿主的小腸內。卵自蟲體子宮孔中產出,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適宜的溫度下,經過3~5周發(fā)育(25~28℃約需15天),即孵出橢圓形或近圓形,周身被有纖毛的鉤球蚴,鉤球蚴直徑約80~90μm(圖15-5),常在水中作無定向螺旋式游動,當其主動碰擊到劍水蚤時即被后者吞食,隨后脫去纖毛,穿過腸壁入血腔,經3~11天的發(fā)育,長成原尾蚴。一個劍水蚤血腔里的原尾蚴數可達20~25個。原尾蚴長橢圓形,260×44~100μm,前端略凹,后端有小尾球,內仍含6個小鉤。帶有原尾蚴的劍水蚤被蝌蚪吞食后,失去小尾球,隨著蝌蚪逐漸發(fā)育成蛙,原尾蚴也發(fā)育成為裂頭蚴。裂頭蚴具有很強的收縮和移動能力,常遷移到蛙的肌肉,特別是在大腿或小腿的肌肉中寄居,多卷曲穴居在肌肉間隙的一小囊內,或游離于皮下。當受染的蛙被蛇、鳥類或豬等獸類非正常宿主吞食后,裂頭蚴不能在其腸中發(fā)育為成蟲,而是穿出腸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處繼續(xù)生存,蛇、鳥、獸即成為其轉續(xù)宿主。貓、犬等終宿主吞食了帶有裂頭蚴的第二中間宿主蛙或轉續(xù)宿主后,裂頭蚴逐漸在其腸內發(fā)育為成蟲。一般在感染約3周后,終宿主糞便中開始出現蟲卵。成蟲在貓體內可活3年半(圖15-6)。
圖15-6 曼氏迭宮絳蟲生活史
致病
曼氏迭宮絳蟲成蟲較少寄生人體,對人的致病力也不大,可能因蟲體機械和化學刺激引起中、上腹不適、微疼、惡心嘔吐等輕微癥狀。
裂頭蚴寄生人體引起曼氏裂頭蚴病,危害遠較成蟲大,其嚴重程度因裂頭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異。常見寄生于人體的部位依次是:眼部、四肢軀體皮下、口腔頷面部和內臟。在這些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腫囊包,至使局部腫脹,甚至發(fā)生膿腫。囊包直徑約1~6cm,具囊腔,腔內蟠曲的裂頭蚴可從1條至10余條不等,根據對我國見于報道的513例患者臨床表現分析,可歸納為以下5型:
1.眼裂頭蚴病 最常見,占45.6%。多累及單側眼瞼或眼球,表現為眼瞼紅腫、結膜充血,畏光、流淚、微疼、奇癢或有蟲爬感等;有時患者伴有惡心、嘔吐及發(fā)熱等癥狀。在紅腫的眼瞼和結膜下,可有流動性、硬度不等的腫塊或條索狀物,直徑約1cm左右。偶爾破潰,裂頭蚴自動逸出而自愈。若裂頭蚴侵入眼球內,可發(fā)生眼球凸出,眼球運動障礙;嚴重者出現角膜潰瘍,甚至并發(fā)白內障而失明。眼裂頭蚴病在臨床上常誤診為麥粒腫、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窩織炎、腫瘤等,往往在手術后才被確診。醫(yī)學教育網搜 集整理
2.皮下裂頭蚴病 占患者數的31.0%,常累及軀干表淺部如胸壁、乳房、腹壁、外生殖器以及四肢皮下,表現為游走性皮下結節(jié),可呈圓形、柱形或不規(guī)則條索狀,大小不一,直徑長約0.5~5cm,局部可有瘙癢,有蟲爬感等,若有炎癥時可出現間歇性或持續(xù)性疼痛或觸痛,或有蕁麻疹。
3.口腔頜面部裂頭蚴病 占20.1%,常在口腔粘膜或頰部皮下出現硬結,直徑約0.5~3cm,患處紅腫,發(fā)癢或有蟲爬感;并多有小白蟲(裂頭蚴)逸出史。
4.腦裂頭蚴病 占2.3%,臨床表現酷似腦瘤,常有陣發(fā)性頭痛史,嚴重時昏迷或伴噴射狀嘔吐、視力模糊、間歇性口角抽搐、肢體麻木、抽搐,甚至癱瘓等,極易誤診。
5.內臟裂頭蚴病 僅占1%,臨床表現因裂頭蚴移行位置而定,有的可經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癥反應,有的可經呼吸道咳出,還有見于脊髓、椎管、尿道和膀胱等處,引起較嚴重后果。
另外,國內外文獻均報導了數例人體“增殖型”裂頭蚴病(“proliferative type”sparganosis),認為可能是由于曼氏裂頭蚴患者免疫功能受抑或并發(fā)病毒感染后,裂頭蚴分化不全引起。蟲體較小而不規(guī)則,最長不超過2mm,可廣泛侵入各組織芽生增殖。還有一種增殖裂頭蚴?。╬roliferative sparganosis),經研究認為系由另一種較少見的增殖裂頭蚴(spargnum proliferum)引起。蟲體是多態(tài)形,具不規(guī)則的芽和分支,大小約10×1mm,最長者24mm,亦可移行到人體各部位組織中進行芽生增殖,預后很差。但有關這兩種裂頭蚴病的發(fā)病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診斷
曼氏迭宮絳蟲成蟲感染可以用糞檢蟲卵以確診。曼氏裂頭蚴病則主要靠從局部檢出蟲體作出診斷,詢問病史有一定參考價值,必要時還可以進行動物感染實驗。綜合采用CT等放射影像技術可提高腦裂頭蚴病確診率,亦可用裂頭蚴抗原進行各種免疫輔助診斷。醫(yī)學 教育網搜 集整理
流行
曼氏迭宮絳蟲分布很廣,但成蟲在人體感染并不多見,國外僅見于日本、俄羅斯等少數國家。在我國,成蟲感染病例報道近20例,分布在上海、廣東、臺灣、四川和福建等省市?;颊吣挲g最小3歲,最大58歲。
曼氏裂頭蚴病多見于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歐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有記錄。在我國已有800多例報告,來自21個省、市、自治區(qū),依感染例數排序是:廣東、吉林、福建、四川、廣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江蘇、貴州、云南、安徽、遼寧、湖北、新疆、河南、河北、臺灣、上海和北京。感染者年齡為0~62歲,以10~30歲感染率最高,男女比例為2:1,各民族均有。
人體感染裂頭蚴的途徑有二,即裂頭蚴或原尾蚴經皮膚或粘膜侵入,或誤食裂頭蚴或原尾蚴。具體方式可歸納為以下3種:
1.局部敷貼生蛙肉 為主要感染方式,約占患者半數以上。在我國某些地區(qū),民間傳說蛙有清涼解毒作用,常用生蛙肉敷貼傷口或膿腫,包括眼、口頰、外陰等部位。若蛙肉中有裂頭蚴即可經傷口或正常皮膚、粘膜侵入人體。
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雞或豬肉 民間沿用吞食活蛙治療瘡癤和疼痛和陋習,或喜食未煮熟的肉類,吞食到裂頭蚴即穿過腸壁入腹腔,然后移行到其它部位。
3.誤食感染的劍水蚤 飲用生水,或游泳時誤吞湖塘水,使受感染的劍水蚤有機會進入人體。據報道原尾蚴直接經皮侵入,或經眼結膜侵入人體也有可能。
防治
主要是宣傳教育。不用蛙肉敷貼,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類,不飲生水以防感 染。
成蟲感染可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藥驅除。
裂頭蚴主要靠手術摘除,術中注意務將蟲體尤其是頭部取盡,方能根治,也可用40%酒精奴佛卡因2~4ml局部殺蟲。
增殖裂頭蚴病治療困難,多用保守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