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1~45 小題,每小題2 分,共90 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將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教育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反映了人們在教育學建構中的
A.科學取向 B.實踐取向 C.規(guī)范取向 D.人文取向
2.某班教師為了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開展了一系列學習競賽活動。結果如教師所料,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漲,成績明顯提高。但沒有想到的是,學生之間相互猜忌、隱瞞學習資料等現(xiàn)象日趨嚴重。上述事實表明
教育
A.既有正向顯性功能,又有正向隱性功能
B.既有負向顯性功能,又有負向隱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隱性功能,又有負向隱性功能
D.既有正向顯性功能,又有負向隱性功能
3.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主張,建設學習化社會的關鍵在于
A.改革正規(guī)教育 B.發(fā)展成人教育
C.實施終身教育 D.推行回歸教育
4.涂爾干說:“教育是成年一代對社會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輕一代所實施的影響。其目的在于,使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狀況都得到激勵與發(fā)展,以適應整個政治社會在總體上對兒童的要求,并適應兒童將來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的要求。”這種論斷正確地指出了
A.教育具有社會性 B.教育是社會復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進人的個性化 D.兒童對成人施加的影響不是教育
5.一些事例顯示,對“獸孩”進行的補救教育都不很成功。這表明人的發(fā)展具有
A.順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關鍵期
6.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認為,人的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
A.環(huán)境影響 B.教育作用 C.內在因素 D.實踐活動
7.義務教育的基本內涵是:國家與社會有義務確保全體適齡兒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家長有義務送適齡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和
A.學校有義務為適齡兒童提供公平的教育
B.適齡兒童有義務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
C.公共機構有對適齡兒童開放并進行教育的義務
D.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不得雇用學齡兒童
8.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教育管理制度 B.國民教育制度
C.義務教育制度 D.學校教育制度
9.按照美國學者古德萊德的觀點,課程可以分為五個層面,除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課程、領悟的課程之外,還
有
A.生活的課程和經(jīng)驗的課程 B.運作的課程和經(jīng)驗的課程
C.隱性的課程和運作的課程 D.隱性的課程和生活的課程
10.小明親眼目睹欺負弱小的同學經(jīng)常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處罰,而那些愛護弱小的同學則受到大家的喜愛。
久而久之,他也變成了一個樂意助人、不欺負弱小的學生。這種學習屬于
A.親歷學習 B.觀察學習 C.遷移學習 D.試誤學習
11.在古代文獻記載中,我國西周時期設在王都的小學和大學,總稱為
A.都學 B.鄉(xiāng)學 C.國學 D.官學
12.孔子重視啟發(fā)式教學,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朱熹對“憤”的解釋是
A.“達其辭”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開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13.在中國教育史上,提出對知識要堅持“效驗”“有證”、對師長要敢于質疑問難的教育家是
A.墨翟 B.孟軻 C.王充 D.韓愈
14.科舉考試中偏重測試考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試方式是
A.帖經(jīng) B.策論 C.詩賦 D.經(jīng)義
15.下列傳統(tǒng)蒙學教材中,重在培養(yǎng)兒童道德行為習慣的是
A.《蒙求》 B.《名物蒙求》 C.《童蒙須知》 D.《三字經(jīng)》
16.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認為,讀書求學的目的在于
A.去除人欲 B.獲取天理 C.博通百家 D.求得功名
17.中國近代最早設立于企業(yè)中旨在培養(yǎng)技術人才的教育機構是
A.江南制造局操炮學堂 B.福建船政學堂
C.湖北礦務局工程學堂 D.福州電報學堂
18.下列選項中,屬于清末新政時期教育變革的重要舉措是
A.頒布壬子癸丑學制 B.確立男女同校制度
C.設立學部 D.創(chuàng)設京師大學堂
19.為體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民主精神,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中小學校課程中必須
A.廢止讀經(jīng)課 B.廢止修身課
C.開設公民課 D.開設法制課
20.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jù)地中,以“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為校訓的學校是
A.陜北公學 B.延安大學
C.華北聯(lián)合大學 D.抗日軍政大學
21.夸美紐斯提出并系統(tǒng)論述了班級授課制p212,而班級授課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教育家p98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 C.昆體良 D.西塞羅
22.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具有較強群眾性和普及性特點的教育是p187
A.人文主義教育 B.新教教育
C.天主教教育 D.耶穌會教育
(p155ABC三項是這一時期的三種教育類型,D屬于C的一部分,它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形成,可直接排除;
p169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人本主義,古典主義,世俗性,宗教性,貴族性,因而在具進步意義的同時帶有一定的落后性,不符合題干要求;
p173 新教路德提出教育權由國家取代教會來掌握,推行普及義務教育p177新教加爾文提出普及、免費教育的主張;
p155天主教教育是從中世紀沿襲下來的,并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進一步發(fā)展,是一種教會對教育全部壟斷并帶有濃厚的宗教性等特征。
相比之下,B最符合題干要求。)
23.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孰優(yōu)孰劣問題上,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優(yōu)越的西方教育家是
A.夸美紐斯 B.洛克 C.赫爾巴特 D.第斯多惠
?。╬197夸美紐斯從“泛智”思想出發(fā),提出普及教育思想,在學校僅為富人設立的情況下,要求貧苦人民的子弟也能進入學校,呼吁各界舉辦學校;認為學校教育優(yōu)于家庭教育,并制定學制,系統(tǒng)論述班級授課制,但主張在家庭實施學前教育,為上小學做準備。
p225洛克認為教育發(fā)揮其正面作用的場所并不在學校,主張在家庭中聘用優(yōu)良教師,以使兒童避免熏染惡習,并得到適合兒童天性的個別指導;
p312從本章描述可以看出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在哥廷根大學任教期間提出的,是建立在集體教育的基礎之上的
p360第斯多惠被人們尊為德國師范教育之父,主張集體教學
24.在法國啟蒙教育思想的影響下,18 世紀后期德國出現(xiàn)了采用“適應自然”的教學方式、注重實用性和兒童興趣的新式學校,這類學校被稱為p237
A.泛愛學校 B.文科學校 C.實科學校 D.國民學校
(B.文科學校,暫無記錄;
C.實科學校是1959年,聯(lián)邦德國推行教育改革,建議設置三種中學:主要學校、實科學校和高級中學,分別培養(yǎng)不同層次的人才。
D.國民學校是德國對普通學校的稱呼,沒有實際意義)
25.美國憲法修訂案第10 條規(guī)定:“凡是憲法未曾給予聯(lián)邦而又未曾限制給予各州的權力,都是保留給各州或人民的。”在此規(guī)定基礎上確立的美國教育管理體制是p390
A.學區(qū)制 B.中央集權制 C.地方分權制 D.混合制
26.19 世紀中后期,英國全日制大學以校內或校外講座的形式,向社會中下層及女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史稱p383
A.高等教育普及化運動 B.新大學運動
C.高等教育大眾化運動 D.大學推廣運動
27.1862 年,美國林肯總統(tǒng)批準了《莫雷爾法》,要求各州開辦或資助農(nóng)業(yè)和機械工藝類學院。這類學院被稱為
A.初級學院 B.社區(qū)學院 C.贈地學院 D.技術學院
?。╬394《莫 雷爾法》經(jīng)美國國會批準。規(guī)定:聯(lián)邦政府按各州在國會的議員人數(shù),以每位議員撥三萬英畝土地的標準向各州撥贈土地,各州應將贈地的收入用于開辦或資助農(nóng)業(yè) 和機械工藝學院。這一法案頒布后,美國大多數(shù)州創(chuàng)辦了農(nóng)工學院或在原有的大學內附農(nóng)工學院。農(nóng)工學院的出現(xiàn)改變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結構,也改變了美國高等教 育重理論、輕實際的傳統(tǒng)。)
28.在英國教育史上,促成英國政府教育委員會和地方教育當局的結合,形成以地方教育當局為主體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教育法案是p535
A.《福斯特教育法》 B.《巴爾福教育法》
C.《費舍教育法》 D.《巴特勒教育法》
29.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前,蘇聯(lián)在實施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的過程中,曾出現(xiàn)把智育視為教育的中心任務、片面追求升學率、相對忽視勞動教育的現(xiàn)象。此現(xiàn)象發(fā)生于p594
A.建國初期的教育改革 B.20 年代的教育改革
C.30年代的教育改革 D.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的教育改革
30.在現(xiàn)代歐美教育史上,重視通過教育建設“理想社會”、教學以社會問題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一致”精神的教育思潮是p686-689
A.要素主義教育 B.改造主義教育
C.永恒主義教育 D.存在主義教育
31.艾里克森認為,青少年期人格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
A.勤奮感 B.親密感 C.自我完善感 D.自我同一感
32.幼兒往往認為所有會動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當他們看到月亮會動時,就堅持認為月亮是有生命的。這
種構建知識的方式是
A.同化 B.順應 C.圖式 D.平衡
33.兼具敏感、細心、情感體驗深刻等積極品質和多疑、孤僻等消極品質的氣質類型是
A.膽汁質 B.多血質 C.粘液質 D.抑郁質
34.“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命題所表達的觀念,在知識的分類體系中屬于
A.陳述性知識 B.程序性知識 C.條件性知識 D.策略性知識
35.在概念學習中,引發(fā)認知沖突及其解決的過程實質是為了實現(xiàn)
A.概念轉變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整合
36.下列選項中,屬于運動技能的是
A.搖頭 B.系鞋帶 C.心算 D.作文
37.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節(jié)等方式來促進學習的策略是
A.元認知策略 B.資源管理策略
C.精細加工策略 D.組織策略
38.在間歇強化的條件下,刺激——反應聯(lián)結的特點是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39.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顯著特征是
A.嚴密性、流暢性、準確性 B.敏捷性、嚴密性、獨特性
C.準確性、變通性、敏捷性 D.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
40.在社會規(guī)范學習過程中,個體不僅在行為上遵守社會規(guī)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規(guī)范的必要性和規(guī)范對
個人的價值。此時其社會規(guī)范學習處于
A.服從水平 B.依從水平 C.認同水平 D.內化水平
41.按照加涅對學習結果的分類,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智慧技能的是
A.言語信息 B.具體概念 C.定義概念 D.問題解決
42.學生在理解“力”概念的基礎上,再來學習“重力”的概念。這種學習屬于
A.派生類屬學習 B.相關類屬學習 C.并列結合學習 D.總括學習
43.根據(jù)阿特金森的研究,在面臨不同難度的任務時,成就動機高者一般會選擇的任務難度是
A.最高 B.最低 C.中等 D.最高或最低
44.以掌握為目標定向的學生傾向于將學業(yè)的成敗歸因于
A.能力 B.努力 C.運氣 D.任務難度
45.學生因“凹透鏡”知識掌握不好而影響了“凸透鏡”知識的學習。這種遷移現(xiàn)象是
A.縱向遷移 B.橫向遷移 C.一般遷移 D.普遍遷移
二、辨析題:46~48 小題,每小題10 分,共30 分。判斷正誤并簡要說明理由。
46.教師個體專業(yè)化的過程就是取得教師資格證書的過程。
47.作為教師,不一定要有明確的教育目的,但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48.皮亞杰與維果茨基的知識建構觀無明顯差異。
三、簡答題:49~54 小題,每小題15 分,共90 分。
49.簡述道德教育體諒模式。
50.簡要比較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三者的異同。
51.簡述裴斯泰洛齊“教育心理學化”主張的基本含義。
52.分析美國進步教育運動衰落的原因。
53.簡述參與式觀察的優(yōu)缺點。
54.列舉問卷設計中封閉式題目的三種答案格式,并各設計一個完整的題目。
四、分析論述題:55~57 小題,每小題30 分,共90 分。
55.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問題及其原因,并論述如何通過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進促進教學過程中的機會均等。
每個教師都意識到應努力為班內的所有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然而,群體教學中的實際情況與這種理想
相差甚遠。對師生在課堂里相互作用所進行的觀察表明:教師(十分無意識地)針對某些學生進行教學與講解,
而忽視了其他學生。教師給予了某些學生更多的積極強化與鼓勵,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以及回答問題,對
待其他學生就并非如此。一般說來,教師對班內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優(yōu)秀生最為關注并給予最多的鼓勵,班內
半數(shù)較差的學生所得到的關注與幫助最少。師生之間關系的這些差異使得一些學生得到了(其他學生所得不到的)
更多的機會與鼓勵。
56.請以下述材料為背景,敘述晏陽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鄉(xiāng)村教育方案,并比較他們鄉(xiāng)村教育理論的異同。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興起了以改造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現(xiàn)狀為宗旨的鄉(xiāng)村教育運動,不少學
者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晏陽初認為:中國鄉(xiāng)村存在四大基本問題,即愚、窮、弱、私。“愚”指人民絕大多數(shù)
是文盲;“窮”指人民生活的極度貧困;“弱”指缺乏醫(yī)療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
和公民意識。梁漱溟則認為:上述問題只是中國社會的表面現(xiàn)象,其深層原因是文化失調。中國文化的根在鄉(xiāng)村,
解決中國問題必須從鄉(xiāng)村建設人手,從中國舊文化里轉變出一個新文化來,以創(chuàng)造新文化來救活舊鄉(xiāng)村。
57.從下列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只按第I道題的成績計入總分。
?、瘢囀鰡栴}解決的基本過程及主要影響因素,并就其中某個因素舉例說明。
?、颍喿x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問題。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學方式與學生思維品質形成的關系,于是在一所小學隨機選擇了一個班作為實驗班,采用
新的應用題教學方式實施教學,如以自編應用題(一題多變)和解應用題(一題多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以應用題歸類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等等。實驗前后分別對該班進行了難度相當?shù)臏y試。該班前后測平均成
績的差異視為實驗產(chǎn)生的效果。
?。?)寫出該研究使用的隨機抽樣方法的名稱。
?。?)寫出該實驗的研究假設。
(3)寫出該實驗設計的名稱,并用符號表示其格式。
?。?)試從實驗設計方面分析該研究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案。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2.D 3.C 4.A 5.D
6.D 7.B 8.D 9.B 10.B
11.C 12.D 13.C 14.B 15.C
16.A 17.B 18.C 19.A 20.D
21.C 22.B 23.B 24.A 25.C
26.D 27.C 28.B 29.C 30.B
31.D 32.A 33.D 34.A 35.A
36.B 37.A 38.D 39.D 40.C
41.A 42.A 43.C 44.B 45.B
二、辨析題:每小題10 分,共30 分。
46.答案要點:錯誤。(2 分)教師個體專業(yè)化是指教師作為專業(yè)人員在專業(yè)思想、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
專業(yè)品質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較成熟的發(fā)展過程。教師資格證書是國家頒發(fā)給個人,允許其從事教師職業(yè)的一種
資格憑證。(4 分)
從事教師職業(yè)首先要獲得教師資格證書,但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并不等于成了一個成熟的教育專業(yè)人員,教師
個體專業(yè)化是一個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過程。(4 分)
【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
47.答案要點:
錯誤。(2 分)
教育目的是預期的教育結果,是國家、教育機構、家長、教師等對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總要求。廣義的教育目
的還包括培養(yǎng)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總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也是教育評價的根本標準。(2 分)教學目標是在某一階段(如一節(jié)課或一個單元)教學過程中預期達到的具體
結果,是教學工作的依據(jù)和評價標準。(2 分)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有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這是確保教學有效的基本條件,但是僅有具體的教學目標,
沒有總的教育目的作為指導,教學工作就會失去意義和方向。(4 分)
【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
48.答案要點:
錯誤。(2 分)
雖然皮亞杰和維果茨基都認為知識是個體對經(jīng)驗的建構,但在知識的實質以及知識的建構過程方面,兩人仍
存在著明顯的理論上的差異。(2 分)
通常將皮亞杰的知識建構觀稱為認知的或個體的建構主義。認知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以心理結構的形式存
在于學生的頭腦之中,這種知識是通過同化、順化等過程,為個體所建構起來的。(3 分)
維果茨基的知識建構觀則稱為社會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在得以內化之前,以各種社會文化
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會之中,而知識的內化則是個體與社會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3 分)
三、簡答題:
49.答案要點:
體諒模式是英國學者麥克費爾等人創(chuàng)建的一種側重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4 分)該模式強調德育
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技能,引導學生學會體諒,學會關心。(4 分)該模式通過使用
一套包含大量社會情境問題的教材(《生命線》),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道德學習。(7 分)
【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
50.答案要點:
?。?)共同點:三者都是以學科為中心的綜合課程。(3 分)
?。?)不同點:三者對學科之間知識的綜合程度不同。(3 分)相關課程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知識綜合在一
門課程中,但不打破原來的學科界限;(3 分)融合課程打破了學科界限,把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不同學科知識合并
成一門課程;(3 分)廣域課程將各科材料依性質歸到各個領域,再將同一領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組織和排列,進
行系統(tǒng)的教學,與相關課程、融合課程相比,其綜合范圍更加廣泛。(3 分)
【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
51.答案要點:
?。?)教育目的的確定、教育理論的探索應尊重兒童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4 分)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制應適合兒童的學習心理規(guī)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
心理學化。(4 分)
?。?)以教學程序與學生認知過程的協(xié)調為基本要求,實現(xiàn)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的心理學化。(3 分)
?。?)教育者要適應兒童的心理時機,調動兒童學習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兒童獨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
力。(4 分)
52.答案要點:
(1)美國進步教育運動未能與美國社會的持續(xù)變化始終保持同步,未能較好地適應美國社會發(fā)展對教育提
出的新要求。(5 分)
(2)進步教育理論和實踐存在局限性,如:過分強調兒童個人自由,忽視社會和文化發(fā)展對教育的決定與
制約作用。(5 分)
?。?)改造主義教育和一些保守主義教育流派的抨擊與批判,加速了進步教育的衰落。
?。? 分)
【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
53.答案要點:
?。?)優(yōu)點:便于了解到真實的信息;(3 分)便于獲得較完整的資料;(3 分)便于進行多次觀察。(3 分)
?。?)缺點:易受觀察者的主觀影響;(3 分)觀察的樣本數(shù)少,觀察結果的代表性不強。(3 分)
【評分說明】若考生的回答與上述要點意思接近,可酌情給分。
54.答案要點:
?。?)是否式。
示例:你是班主任嗎?
A.是 B.否
?。?)單項選擇式。
示例:你最喜歡下列哪一類體育活動?
A.球類 B.田徑 C.游泳 D.體操 E.武術 F.其他
?。?)多項選擇式。
示例:你比較喜歡看哪些電視節(jié)目?(限選三項)
A.新聞類 B.影視劇類 C.體育類 D.廣告類E.談話類 F.歌舞類 G.少兒類 H.其
他
?。?)量表式(等級式)。
示例:我覺得我在班里很重要。
A.非常符合 B.比較符合 C.不太符合 D.非常不符合
?。?)排序式。
示例:請將下列行為依其對科學素質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并把排序結果寫在左邊的括號內。
?。ǎ┠軋猿钟^察活動。
?。ǎ┠軐⑺鶎W的科學知識用于生活實際。
?。ǎ┠軇邮诌M行科技制作。
()能識別迷信與偽科學的謬誤。
()能從自己身邊做起,參與科學知識的普及活動。
【評分說明】只要考生答出上述5 種格式中的3 種并舉例恰當,即可得滿分。每種格式答出名稱給2 分,視
舉例情況再酌情給1~3 分。
四、分析論述題:每小題30 分,共90 分。
55.答案要點:
?。?)材料所揭示的問題是:教學過程中的機會均等是教育機會均等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多數(shù)教師能夠意識
到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實踐中卻難以做到。(6 分)
?。?)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現(xiàn)行的教學組織形式影響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均等的
教育機會。由于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面向學生集體的教學組織形式,如何保證學生享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一直是班
級教學中的一個難題。(9 分)
?。?)為了克服班級授課制的上述局限,可從如下幾個方面改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15 分)
?、倏s小班級規(guī)模,實行小班教學,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
②壓縮集體教學時間,增加個別輔導時間;
?、墼黾虞o導教師,實施小班教學;
?、芙M織小組合作學習,發(fā)動學生輔導同伴;
?、莅茨芰蚺d趣分組,進行分組教學。
【評分說明】
?、訇P于第(1)(2)點,考生的回答若與要點意思相近,但表述不同,可酌情給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
給分。
?、陉P于第(3)點,只要求考生答出3 點,每個要點5 分。其他合理答案,每論及一個酌情給1~3 分。
56.答案要點:
?。?)二者的鄉(xiāng)村教育方案
晏陽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藝教育攻愚,培養(yǎng)知識力;以生計教育攻窮,培養(yǎng)生產(chǎn)力;以衛(wèi)生教育攻弱,
培養(yǎng)強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養(yǎng)團結力。“三大方式”:學校式教育,以青少年為對象設置初級、高級平民
學校和生計巡回學校;社會式教育,以一般群眾和農(nóng)民團體為對象開展讀書、演講等活動;家庭式教育,以家庭
中各成員為對象的生活、生產(chǎn)常識教育。(7 分)
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統(tǒng)與教育機構合一的鄉(xiāng)農(nóng)學校。學校由學眾、教員、學董、學長組成;學校按自然村
落和行政級別分村學與鄉(xiāng)學兩級,實行“政教養(yǎng)衛(wèi)合一”,“以教統(tǒng)政”,將學校式教育與社會式教育合一;學
校課程分兩類,其一為以知識教育和“精神講話”為內容的共有課程,其二為各校根據(jù)自身生活環(huán)境而設的個別
課程。(7 分)
(2)二者的異同晏陽初與梁漱溟均注重鄉(xiāng)村教育在鄉(xiāng)村建設中的作用,并將教育與鄉(xiāng)村經(jīng)濟、文化、道德
等方面結合起來共同建設,在方式上均注意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6 分)
對中國問題的認識不同:晏陽初對中國農(nóng)村問題的分析更多的是對中國“社會病”具體表象的歸結;梁漱溟
著力從中國文化尋找中國鄉(xiāng)村問題的病因。(4 分)鄉(xiāng)村教育的理論和方案設計的指導思想不同:晏陽初更注重
鄉(xiāng)村具體問題的解決,并引進現(xiàn)代民主意識和西方社會治理模式;梁漱溟則主要借鑒中國古代鄉(xiāng)約制度并加以改
造,更注重弘揚傳統(tǒng)道德。(6 分)
【評分說明】只寫出每個教育方案的要點而不展開論述的,最高不超過4 分;能從其他方面較為合理地比較
二者異同的,可以酌情給分,每點最高不超過4 分。
57.Ⅰ.答案要點:
?。?)基本過程(12 分)
?、倮斫馀c表征階段:將問題的情境轉化為某種內部的心理結構,或者說形成某種問題空間。
?、趯で蠼獯痣A段:在問題表征階段,個體有可能憑借與之熟悉的問題直接提取相應的策略來解決現(xiàn)有的問題。
若無這種經(jīng)驗,個體便不得不制訂計劃,如建立解決問題的子目標層級,或選擇相應的解決策略。
③執(zhí)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答階段:在對問題做出表征并選擇好某種解決方案后,個體要執(zhí)行這一計劃,嘗試
解答。
④評價結果階段:在選擇并運用某種解題策略之后,個體應對這一策略運用的結果做出評價,這一過程包括
檢查與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影響因素(12 分)①有關的知識經(jīng)驗;②個體的智能與動機;③問題情境與表征方式;④思維定勢與
功能固著;⑤原型啟發(fā)與醞釀效應。
(3)舉例說明(6 分)
【評分說明】
?、訇P于第(1)點,每個要點滿分3 分。如在參考答案之外按某個心理學家的觀點作答,也可酌情給分。
②關于第(2)點,只要求答出其中的3 點,每點滿分4 分。每點要求展開說明,只答出要點未作說明者酌
情給1~2 分。
?、坳P于第(3)點,要求例證準確。若舉例不夠準確、論證不夠充分,酌情給1~3 分。
Ⅱ.答案要點:
?。?)這項研究的抽樣方法是整群抽樣(或整群隨機抽樣)。(4 分)
?。?)這樣實驗的研究假設是:“革新應用題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4 分)
?。?)名稱:單組前后測設計(4 分)
格式:O1, X O2 或 Y1 X Y2 (4 分)
?。?)從實驗設計來看,僅以一個班進行試驗,不設對比班,只從一個班實驗前后測試的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會使實驗結果的說服力不夠。(4 分)
可以采用非隨機分派控制組前后測設計(或隨機分派控制組后測設計,或隨機分派控制組前后測設計)對該
實驗設計進行改造。(4 分)
改進方案描述:(6 分)
示例一:非隨機分派控制組前后測設計
研究者可以隨機選擇同年級的兩個班,其中一個班作為實驗班,另一個班作為對比班。實驗前對兩個班進行
同.一.試.卷.的測試,實驗結束后,再對這兩個班使用與.前.測.難.度.相.當.的.同.一.試.卷.進行測試。兩班前.后.測.平均成績的
差異可以視為實驗產(chǎn)生的效果。
示例二:隨機分派控制組后測設計
研究者可以隨機選擇同年級的兩.個.班.并做等.組.處理。其中一個班作為實驗班,另一個班作為對比班。實驗結
束后,對這兩個班進行同.一.試.卷.的測試。兩班測試平均成績的差異可以視為實驗產(chǎn)生的效果。
示例三:隨機分派控制組前后測設計
研究者可以隨機選擇同年級的兩.個.班.并做等組處理。其中一個班作為實驗班,另一個班作為對比班。實驗前
對兩個班進行同.一.試.卷.的測試,試驗結束后,再對這兩個班使用與.前.測.難.度.相.當.的.同.一.試.卷.進行測試。兩班后.測.
平均成績的差異可以視為實驗產(chǎn)生的效果。
【評分說明】
①第(1)點若寫出兩種及以上抽樣方法,不給分。
?、诘冢?)點的改進方案部分,寫出其中任一實驗設計的名稱給4 分;對改進方案進行描述的,可參考示例
酌情給1~6 分。提出其他改進方案且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給1~6 分。若寫出多種改進方案,只按一種方案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