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容積血液內血紅蛋白量或紅細胞數低于正常值稱為貧血。貧血是一種常見的癥狀。關于小兒貧血的國內診斷標準是:出生后10天內的新生兒血紅蛋白(Hb)<145g/L;10天~3月的嬰兒因“生理性貧血”等因素影響,貧血的標準很難確定,建議暫以Hb<100g/L;3月~不足6歲Hb<110og/L;6~14歲Hb<120g/L為貧血。小兒各種貧血疾病中,以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最常見。
缺鐵性貧血是由于體內儲存鐵缺乏引起血紅蛋白合成減少的低色素小細胞性貧血。此種貧血遍及全球,以嬰幼兒及青少年發(fā)病率最高,為我國重點防治的小兒疾病之一。
【病因】
以下原因可單獨或同時存在。
1.先天性儲鐵不足早產兒、雙胎、胎兒失血、孕母患缺鐵性貧血可致胎兒儲存鐵減少。
2.鐵攝入不足食物鐵供應不足是導致小兒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單純牛乳、人乳、谷類等低鐵食品未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喂養(yǎng)嬰兒,和年長兒偏食常致缺鐵。
3.生長發(fā)育快嬰兒期、青春期的兒童生長發(fā)育快,早產兒生長發(fā)育更快,其鐵需量相對增多,易發(fā)生缺鐵。
4.丟失過多和(或)吸收減少正常嬰兒每日排鐵量比成人多。生后2個月的嬰兒糞便排出鐵比從食物中攝入鐵多。用未經加熱的鮮牛奶喂養(yǎng)嬰兒、腸息肉、膈疝、鉤蟲病常因慢性小量腸出血,致鐵丟失過多。慢性腹瀉、反復感染可減少鐵的吸收,增加鐵消耗,影響鐵利用。
【發(fā)病機制】
鐵缺乏對造血及多種組織器官的功能均有影響。
1.對造血的影響經小腸吸收的食物鐵或衰老紅細胞破壞釋放的鐵經運鐵蛋白轉運至幼紅細胞及儲鐵組織。幼紅細胞攝取的鐵在線粒體內與原卟琳結合,形成血紅素。后者再與珠蛋白結合形成血紅蛋白。因此,鐵是構成血紅蛋白必需的原料,嚴重鐵缺乏必然引起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人體血紅蛋白鐵約占機體總鐵量的70%.余下的30%以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的形式儲存在肝、脾、骨髓等組織稱儲存鐵,當鐵供應不足時,儲存鐵可供造血需要。所以鐵缺乏早期無貧血表現。當鐵缺乏進一步加重,儲存鐵耗竭時,才有貧血出現。故缺鐵性貧血是缺鐵的晚期表現。
2.對非造血系統(tǒng)的影響體內許多含鐵酶和鐵依賴酶,如細胞色素C、過氧化酶、單胺氧化酶、腺苷脫氨酶等。這些酶控制著體內重要代謝過程。其活性依賴鐵的水平。因此,鐵與組織呼吸、氧化磷酸化、膠原合成、卟琳代謝、淋巴細胞及粒細胞功能、神經介質的合成與分解、軀體及神經組織的發(fā)育都有關系。鐵缺乏時因酶活性下降(可開始出現于缺鐵的早期),導致一系列非血液學改變。如上皮細胞退變、萎縮、小腸粘膜變薄致吸收功能減退;大腦皮質層、下丘腦5-羥色胺、多巴胺等介質堆積引起神經功能紊亂;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壞死、T4分泌減低;細胞免疫功能及中性粒細胞功能下降引起抗感染能力減低。
【臨床表現】
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以6個月~2歲最多。緩慢起病。皮膚粘膜逐漸蒼白、以唇、口腔粘膜、甲床最明顯。頭發(fā)枯黃、倦怠乏力、不愛活動或煩躁、注意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成績下降、智能多較同齡兒低。常有食欲不振、少數有異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重者出現口腔炎、舌乳頭萎縮、吸收不良綜合征、反甲、心臟擴大或心力衰竭等。患兒易患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年長兒童可訴頭昏、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