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早在1400多年前,中國北魏《齊民要術》中就已提到“吳都海邊諸山,悉生紫菜”,以及紫菜的食用方法等。唐代孟詵《食療本草》則有紫菜“生南海中,正青色,附石,取而干之則紫色”的記載。至北宋年間紫菜已成為進貢的珍貴食品。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不但描述了紫菜的形態(tài)和采集方法,還指出紫菜主治“熱氣煩塞咽喉”,“凡癭結積塊之疾,宜常食紫菜”。養(yǎng)殖歷史很悠久。日本漁民可能在17世紀上半葉已用竹枝和樹枝采集自然苗,并進而用竹簾和天然纖維水平網簾進行養(yǎng)殖。長期以來紫菜苗只能依賴天然生長,來源有限,故養(yǎng)殖活動的規(guī)模不大。1949年英國K.M.德魯首先發(fā)現紫菜一生中很重要的果孢子生長時期是在貝殼中度過的,這為研究天然苗的來源開辟了道路。接著,日本黑木宗尚和中國曾呈奎分別于1953年和1955年揭示了紫菜生活史的全過程,為人工育苗打下了理論基礎。此后,紫菜養(yǎng)殖才進入全人工化生產時期,產量開始得到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