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 別】種子類
【異名】卵菱(《管子》),雞癱(《莊子》),雞頭實、雁喙實(《本經》),雞頭、雁頭、烏頭(《方言》),艻子(陶弘景),鴻頭(韓愈),水流黃(《東坡雜記》),水雞頭(《經驗方》),肇實、刺蓮藕(《廣西中獸醫(yī)藥植》),刀芡實、雞頭果、蘇黃、黃實(《江蘇植藥志》),雞咀蓮(《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雞頭苞(《江西中藥》),刺蓮蓬實(《藥材學》)。
【植物形態(tài)】芡(《周禮》),又名:藙(《方言》),芰(崔豹《古今注》)。
一年生水生草本,具白色須根及不明顯的莖。
初生葉沉水,箭形;后生葉浮于水面,葉柄長,圓柱形中空,表面生多數(shù)刺,葉片橢圓狀腎形或圓狀盾形,直徑65~130厘米,表面深綠色,有蠟被,具多數(shù)隆起,葉脈分歧點有尖刺,背面深紫色,葉脈凸起,有絨毛。
花單生;花梗粗長,多刺,伸出水面;萼片4,直立,披針形,肉質,外面綠色,有刺,內面帶紫色;花瓣多數(shù),分3輪排列,帶紫色;雄蕊多數(shù);子房半下位,8室,無花柱,柱頭紅色。
漿果球形,海綿質,污紫紅色,外被皮刺,上有宿存萼片。
種子球形,黑色,堅硬,具假種皮。
花期6~9月。
果期7~10月。
生于池沼湖泊中。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臺灣、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廣東、云南及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芡實根)、花莖(芡實莖)、葉(芡實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藥材】干燥種仁呈圓球形,直徑約6毫米。
一端呈白色,約占全體1/3,有圓形凹陷,另一端為棕紅色,約占全體2/3。
表面平滑,有花紋。
質硬而脆,破開后,斷面不平,色潔白,粉性。
無臭,味淡。
以顆粒飽滿均勻、粉性足、無碎末及皮殼者為佳。
主產廣東 、江蘇、湖南、湖北、山東、福建、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四川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種子含多量淀粉。
每100克中含蛋白質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32克,粗纖維0.4克,灰分0.5克,鈣9毫克,磷110毫克,鐵0.4毫克,硫胺素0.40毫克,核黃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壞血酸6毫克,胡蘿卜素微量。
【炮制】
1.芡實: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硬殼。用時搗碎。
2.炒芡實:取凈芡實,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具香氣時,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3.麩炒芡實:先將麩皮放熱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煙起,再將凈芡實倒入,拌炒至鮮黃色,取出,篩凈麩皮,放涼。用時搗碎。(每100Kg芡實,用麩皮15kg)
孟詵:凡用(芡實),蒸熟,烈日曬裂取仁,亦可舂取粉用。
【成品性狀】
1.芡實:呈類球形,多為半球形破粒。表面有紅棕色內種皮,一端黃白色。質較硬,破碎面白色,粉性。味淡。
2.炒芡實:表面黃色或微黃色,偶有焦斑。具香氣。
3.麩炒芡實:表面鮮黃色或微黃色,具香氣。
【炮制作用】
1.芡實:味甘,澀,性平。歸脾、腎經。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濕止帶的功能。生品性平,澀而不滯,補脾腎而兼能祛濕。常用于白濁,帶下,遺精,小便不禁,兼濕濁者尤宜。
2.炒芡實:炒后性偏溫,氣香,增強補脾和固澀作用,清炒芡實和麩炒芡實的功用相似,均以補脾和固澀力勝。常用于脾虛泄瀉和腎虛精關不固的滑精。但一般脾虛泄瀉可選用麩炒品,精關不固的滑精不止可選用清炒品。
【性味】甘澀,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③《綱目》:甘,平,澀,無毒。
④《藥品化義》:味甘,性干溫、鮮涼。
【歸經】入脾、腎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腎、脾、胃四經。
②《藥品化義》:入脾、胃、肝三經。
【功用主治-芡實的功效】固腎澀精,補脾止泄。
治遺精,淋濁,帶下,小便不禁,大便泄瀉。
(1)健脾止瀉:用于脾虛泄瀉,常配山藥、白術。
(2)澀精止帶:用于遺精、白帶過多、尿頻或尿失禁,常配金櫻子、蓮子。
①《本經》: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
②《日華子本草》:開胃助氣。
③《綱目》:止渴益腎。
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
④《本草從新》:補脾固腎,助氣澀精。
治夢遺滑精,解暑熱酒毒,療帶濁泄瀉,小便不禁。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宜忌】《隨息居飲食譜》:凡外感前后,瘧痢疳痔,氣郁痞脹,溺赤便秘,食不運化及新產后皆忌之。
據(jù)《本草綱目》記載,芡實主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開胃助氣、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