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的干燥藤莖。秋、冬二季采截。除去粗皮,曬干。
注意:因為含有馬兜鈴酸,關(guān)木通會導(dǎo)致嚴重的腎毒性,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已經(jīng)于2003年4月1日向全國發(fā)出通知,取消關(guān)木通藥用標準,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將關(guān)木通繼續(xù)作為藥物使用,在原來使用關(guān)木通的組方中,應(yīng)使用不含馬兜鈴酸的木通。
關(guān)木通為落葉木質(zhì)藤本,長達10米。莖、枝無毛,灰褐色。三出復(fù)葉,小葉卵圓形,長寬變化很大,先端鈍圓或具短尖,基部圓形,有時略呈心形,邊緣淺裂或呈波狀,葉柄細長,長6~8厘米,小葉3片,革質(zhì),長3~7厘米,寬2~4厘米,上面略具光澤,下面粉灰色。春夏季開紫紅色花,雌雄異花同株,總狀花序腋生,長約8~10厘米,總梗細長;雌花紫紅色,生于同一花序下部,有花1~3朵;雄花生于花序上部,淡紫色較小,約有20朵左右。果成熟于秋季,果實肉質(zhì),漿果狀,長圓筒形,長約8厘米,直徑4厘米左右,紫紅色,果皮厚,果肉多汁,8~9月成熟后沿腹縫線開裂,故稱八月炸或八月瓜,味甜可食;種子多數(shù),呈橢圓形,棕色,長數(shù)毫米,是中藥,稱預(yù)知子。
掌狀復(fù)葉,小葉3片,紙質(zhì),卵圓形或卵形,先端凹缺,基部圓形,邊緣具不規(guī)則淺波齒,背面灰綠色??偁罨ㄐ蛞干?。雌花褐紅色,生于花序基部,雄花暗紫色,較小,生于花序上端。果肉質(zhì),橢圓形,橘黃色?;ㄆ?月,果期8月。
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和濕潤的氣候。宜在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質(zhì)壤上或壤土中種植。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繁殖。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按行距20-25cm開條溝,將種子播入溝內(nèi),覆土2-3cm。澆水濕潤土壤。
田間管理:幼苗期注意除草松土,保持土壤濕潤。在苗高30-40cm時應(yīng)搭立支架,以利蔓莖攀援上升。每年施肥2-3次。習(xí)性:喜陰濕,較耐寒。常生長在低海拔山坡林下草叢中。在微酸,多腐殖質(zhì)的黃壤中生長良好,也能適應(yīng)中性土壤。莖蔓常匐地生長。
三葉木通姿態(tài)雖不及木通雅麗,但葉形、葉色別有風(fēng)趣,且耐陰濕環(huán)境。配植蔭木下、巖石間或疊石洞壑之旁,葉蔓紛披,野趣盎然。
適應(yīng)地區(qū):華北至長江流域
分布于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甘肅和長江流域以南。
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qū)(主要城市:沈陽、葫蘆島、大連、丹東、鞍山、遼陽、錦州、營口、盤錦、北京、天津、太原、臨汾、長治、石家莊、秦皇島、保定、唐山、邯鄲、邢臺、承德、濟南、德州、延安、寶雞、天水)
南部暖帶落葉闊葉林區(qū)(主要城市: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濟寧、泰安、淄博、濰坊、棗莊、臨沂、萊蕪、東營、新泰、滕州、鄭州、洛陽、開封、新鄉(xiāng)、焦作、安陽、西安、咸陽、徐州、連云港、鹽城、淮北、蚌埠、韓城、銅川)。
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區(qū)(主要城市:南京、揚州、鎮(zhèn)江、南通、常州、無錫、蘇州、合肥、蕪湖、安慶、淮南、襄樊、十堰)。
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qū)(主要城市:武漢、沙市、黃石、宜昌、南昌、景德鎮(zhèn)、九江、吉安、井岡山、贛州、上海、長沙、株洲、岳陽、懷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陽、邵陽、桂林、溫州、金華、寧波、重慶、成都 、都江堰、綿陽、內(nèi)江、樂山、自貢、攀枝花、貴陽、遵義、六盤水、安順、昆明、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