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Wánɡ Bù Liú Xínɡ
【別名】不留行、王不流行(《吳普本草》),禁宮花、剪金花(《日華于本草》),金剪刀草(《稗史》),金盞銀臺(《綱目》),麥藍子(《甘泉縣志》)。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的種子。四、五月麥熟時采收(東北地區(qū)在秋季)。割取全草,曬干,使果實自然開裂,然后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曬干。
【原形態(tài)】麥藍菜(《救荒本草》),又名:道灌草、大麥牛、兔兒草、麥加菜、王牡牛。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70厘米,圓柱形,節(jié)處略膨大,上部呈二叉狀分枝。葉對生,無柄,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1.2~2.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臟形,全緣。頂端聚傘花序疏生,花柄細長,下有鱗片徹、苞2枚;萼筒有5條綠色棱翹,先端5裂,裂片短小三角形,花后萼筒中下部膨大呈棱狀球形;花瓣5,分離,淡紅色,倒卵形,先端有不整齊的小齒牙,由萼筒口向外開展,下部漸狹呈爪狀;雄蕊10,不等長;雌蕊1,子房橢圓形,1宦,花柱2,細長。蒴果廣卵形,包在萼筒內(nèi)?;ㄆ?~5月。果熟期6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邊或耕地附近的丘陵地,尤以麥田中最為普遍。除華南外,全國各地區(qū)都有分布。
【性狀】干燥種子,近球形,徑約2毫米翳學教育網(wǎng)整理。幼嫩時白色,繼變橘紅色,最后呈黑色而有光澤,表面布有顆粒狀突起,種臍近圓形,下陷,其周圍的顆粒狀突起較細,種臍的一側有一帶形凹溝,溝內(nèi)的顆粒狀突起呈縱行排列;胚乳乳白色。質(zhì)堅硬。氣無,味淡。以干燥、子粒均勻、充實飽滿;色烏黑、無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于河北、山東、遼寧、黑龍江。此外,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安徽、陜西、江蘇、浙江、扛西、吉林、新疆等地亦產(chǎn)。以河北產(chǎn)量為最大。
王不留行的藥用部分,《本草》記載,多系全草與種子并用,而目前則用種子。但在商品中,有時易混入豆科野豌豆屬植物的種子,主要的如硬毛果野豌豆(植物形態(tài)參閱小巢菜條)、窄葉野豌豆的種子,應予區(qū)別。
【化學成份】含王不留行皂甙(vacsegoside)、王不留行黃酮甙(vaccarin)等。
【炮制】簸凈雜質(zhì),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爆開白花六、七成時取出,放涼。
【性味】苦,平。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岐伯、雷公:甘。
③《別錄》:甘,平,無毒。
④《本草便讀》:苦且辛,平。
【歸經(jīng)】入肝、胃經(jīng)。
①《綱目》:陽明、沖、任。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人心、肝二經(jīng)。
【功能主治】行血通經(jīng),催生下乳,消腫斂瘡。治婦女經(jīng)閉,乳汁不通,難產(chǎn),血淋,癰腫,金瘡出血。
通經(jīng)下乳:用于經(jīng)閉及乳汁不下。王不留行治乳汁多而不通;如乳汁少之虛證,翳學教育網(wǎng)整理則需配用補益氣血之藥。
活血消腫:用于瘀血腫塊及瘡癰腫毒。
①《本經(jīng)》: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nèi)寒。
②《別錄》: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瘺乳,婦人難產(chǎn)。
③《藥性論》:治風毒,通血脈。
④《日華子本草》:治發(fā)背,游風,風疹,婦人血經(jīng)不勻及難產(chǎn)。
⑤《珍珠囊》:妳子導引,利瘡瘍,主治痢。
⑥《綱目》:利小便。
⑦《本草從新》:治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注意】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jīng)琉》:孕婦勿服。
②《本草匯言》:失血病、崩漏病并須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