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柴胡
漢語拼音:Chái Hú
拉丁名:Radix Bupleuri
別名:茈胡、地薰《神農本草經》、山菜、茹草《吳普本草》,柴草《品匯精要》。
性味:苦,微寒,
歸經:性微寒、味苦、辛、歸肝經、膽經。
功能:疏散退熱,升陽舒肝。
主治: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煎服,3~9g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沙質草原、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
資源分布:原產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各地。朝鮮、日本、蘇聯也有分布。
藥材基源:該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
采收儲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沙,干燥。
炮制:
柴胡:除去雜質及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醋柴胡:取柴胡片,照醋炙法炒干。
性狀鑒別
北柴胡 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 ,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 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根較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huán)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1.取該品粉末0.5g,加水10ml,用力振搖,產生持久性泡沫。
2.取該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置80℃水浴回流1 小時,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5ml,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0.5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乙醇-水(8:2: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2% 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的40%硫酸溶液,6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黃色熒光斑點。
1.柴胡 將原藥除去雜質、殘莖及須根,洗凈,潤透,切成約4毫米厚片,干燥,篩去灰屑。
2.醋柴胡取柴胡片加米醋拌勻,吸盡,悶潤,用文火炒干。每100公斤柴胡片,用米醋20公斤。
3.鱉血柴胡 先將肇血與黃酒混和,濾過,再與柴胡片拌勻,吸盡,悶潤,曬干或低溫烘干。每10公斤柴胡.用整血1.25公斤、黃酒1.25公斤。炮制研究進展:略
〖藥材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霉,防蛀。炮制品貯于干燥容器內,密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