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高約40—100厘米,具蘿卜狀肉質(zhì)根,小枝被糙硬長毛。葉形多樣,下部的葉卵形,中部以上的葉卵狀朝形、箭形至掌狀3-5淺裂或深裂,裂片闊卵形或闊披針形,長3-10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或戟形,邊緣具鋸齒或缺刻,上面疏被刺毛,下面被長硬毛;葉柄長約4-8厘米,疏被長硬毛;托葉線形,長約6—10毫米,疏被長硬毛?;▎紊谌~腋,花梗纖細(xì),長約4—7厘米,密被糙硬毛;小苞片6—12,線形,寬1-1.7毫米,長約1.5厘米,疏被長硬毛;花萼佛焰苞狀,長約7毫米,先端具5齒,密被細(xì)絨毛;花紅色或黃色,直徑4—5厘米,花瓣倒卵狀長圓形,長約3-4厘米;雄蕊柱長約2厘米,平滑無毛;花柱枝5,柱頭扁平。蒴果橢圓形,長約3厘米,直徑約2厘米,被刺毛,具短喙;種子腎形,具腺狀條紋?;ㄆ?—9月。
喜溫暖,喜陽,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喜肥沃、深厚和排水良好的黏質(zhì)壤土或鈣質(zhì)土。長江以北地區(qū)成宿根性,入冬地上部分枯萎,次春萌發(fā)新枝。主要分布在云南文山、西雙版納、臨滄、怒江、保山等地州,海拔900-1600米的低丘、草坡、曠地、稀疏松林下或干燥的瘠地常見。分布于我國貴州、廣西、廣東(包括海南島)等省區(qū)。也分布至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馬來西亞及澳大利亞等地。
本種根入藥,治胃痛、神經(jīng)衰弱,外用作祛瘀消腫、跌打扭傷和接骨藥。越南北部以根作止痢和滋補藥。
播種、分株法繁殖。播種宜在早春進(jìn)行,可行條播。出苗后經(jīng)1-2次間苗,即可移植,株距20cm左右。幼苗需覆蓋越冬。翌春定植,株距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