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性味】苦;性寒。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濕熱痢疾;腹瀉;目赤腫痛;除;勞熱骨蒸;咯血;頭暈;風濕痹痛;癰腫瘡瘍。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通利二便,清利頭目,除風熱。治瘋狗咬傷,殺蟲。
2.《天寶本草》:清火退熱。治目內(nèi)翳癥,顛狂。
3.《福建民間草藥》:解熱,除骨蒸。治耳鳴,頭暈。
4.《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治濕熱痢疾,目赤腫痛,癰腫瘡毒及風濕紅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性狀鑒別】干燥根呈圓柱形,直徑約1.5cm,表面棕黃色,有縱紋。斷面鮮黃色,木質(zhì)部黃白色。質(zhì)堅硬。氣微香,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