膃肭臍者,海狗鞭也?!杜R海志》載:“出東海水中,狀如鹿形,頭似狗,長(zhǎng)尾。每遇日出即浮在水面,昆侖家以弓矢射之,取其外腎陰干,百日味甘香美也。”《本草綱目》載:“今出登、萊州,其狀非狗非獸,亦非魚也。但前即似獸而尾即魚,身有短密淡青白毛,毛上有深青黑點(diǎn),久則亦淡。腹脅下全白色,皮厚韌如牛皮,邊將多取以飾鞍韉。其臍治腹臍積冷、精衰、脾腎勞極有功。”
膃肭臍來源于海獅科動(dòng)物海狗和海豹科動(dòng)物海豹雄性的陰莖和睪丸。海豹:俗名港豹、斑海豹。身體肥壯,體長(zhǎng)1.3~1.5m,體重70kg左右。頭圓頸短,無耳殼,鼻和耳孔有活動(dòng)的瓣膜。四肢均具五趾,趾端具爪,趾間具蹼,形成鰭足。前肢較小,上部隱于體內(nèi),后鰭足呈扇形,只能向后伸直,不能向前折彎。尾短小,夾于后鰭足之間。全身密被短毛,成體背灰黃色或蒼黃色,上面布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棕黑色斑點(diǎn),大小不一。下頜白色,無斑。腹面乳黃色,斑點(diǎn)稀少。分布于渤海沿海域,尤以山東的長(zhǎng)島縣為密集。
海狗:俗名海熊、膃肭獸。體長(zhǎng)1.3m,全身披褐色毛,腹部及腹側(cè)為淡黃褐色;在口周圍、外耳廓下方及頸部腹面,由淡黃色的毛形成彎月形淺色斑塊。毛被可分明顯的2層,上面是粗毛,下面是濃密的絨毛。口上唇有粗而硬的觸須,白色。前肢很厚,無爪,其下兩面均裸露無毛。后肢伸向前方,第1、5距無爪,第2、3、4距有爪。分布于渤海。
這兩種海獸都以魚類和烏賊及甲殼類為食,每年2、3月繁殖,它們是一雄多雌的典型獸類,交配前雄獸間要展開激烈的打斗,失敗者被逐出族群。妊娠期約1年,每胎1仔,在北溫帶及北寒帶陸地或冰上產(chǎn)仔和哺乳,約20天后,幼仔即可斷奶,成長(zhǎng)較快。4~6月,跟蹤黃花魚群至渤海灣,常于礁石或沙灘上曬太陽。上世紀(jì)60年代,廟島群島的漁民,常使用步槍獵殺此獸,重在用其皮做床墊,不透寒氣;其肉可食,其油和鞭能入藥?,F(xiàn)在,該地成立了“海豹自然環(huán)境保護(hù)區(qū)”,群眾也不再驚擾它們了,反倒成了旅游觀賞的項(xiàng)目景點(diǎn)。
雄性海豹和海狗的陰莖和睪丸入藥,藥材稱:海狗腎、海狗鞭、膃肭臍等。主含性激素、蛋白質(zhì)、脂肪、醣類等。具有暖腎、壯陽、益精等功能,用于腎陽衰弱、陽痿遺精、腰膝酸軟等癥。
海狗在日本的蝦夷族(阿伊奴族)語中稱為onnep,取其諧音譯為“膃肭”,將此動(dòng)物稱為膃肭獸;而將海狗腎(即其陰莖、睪丸,并非腎臟)稱為膃肭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