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理中丸
【出處】 《傷寒論》
【異名】人參湯(《金匱要略》卷上)、治中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雞峰普濟方》卷十二)、人參理中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
【分類】 溫里劑-溫中祛寒
【組成】 人參(15克) 干姜(15克) 白術(shù)(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劑各用90克}
【功用】 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jié)腸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用法】 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作丸劑,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禁忌】 濕熱內(nèi)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
本方所治諸證皆由脾胃虛寒所致。中陽不足,寒從中生,陽虛失溫,寒性凝滯,故畏寒肢冷、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降濁,今脾胃虛寒,納運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嘔吐、便溏;舌淡苔白潤,口不渴,脈沉細或沉遲無力皆為虛寒之象。治宜溫中祛寒,益氣健脾。方中干姜為君,大辛大熱,溫脾陽,祛寒邪,扶陽抑陰。人參為臣,性味甘溫,補氣健脾。君臣相配,溫中健脾。脾為濕土,虛則易生濕濁,故用甘溫苦燥之白術(shù)為佐,健脾燥濕。甘草與諸藥等量,寓意有三:一為合參、術(shù)以助益氣健脾;二為緩急止痛;三為調(diào)和藥性,是佐藥而兼使藥之用??v觀全方,溫補并用,以溫為主,溫中陽,益脾氣,助運化,故曰“理中”。
陽虛失血,無論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見面色* 白、氣短神疲、脈細或虛大無力,是陽氣虛弱,脾不統(tǒng)血所致,以本方加減治療。
胸痹一病,總由上焦陽氣不足,陰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氣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堅,逆氣上沖心胸,是中焦陽虛,又有痰飲上犯所致??捎帽痉綔刂徐詈?,益氣健脾,使中焦氣旺,則上焦之氣開發(fā),逆氣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氣虛寒,不能攝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劑緩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兒慢驚,總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或過服寒涼之品,或大病后調(diào)理不善,損害脾胃陽氣所致。若形氣贏瘦、手足不溫、嘔吐泄瀉、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脈細遲或沉細緩弱者,純屬中焦虛寒,亦可用本方治療。
【加減法】A.如果寒性甚者,加入熟附片9
B.如果脾氣虛者,重用人參,用量改為12 加入黃芪24
C.下痢甚者,可加入淮山18 扁豆15 煨訶子9
D.嘔吐甚者,加法夏10 丁香3
E.有失血者,加阿膠10(烊化) 三七9 地榆炭6
方論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2:“此脾陽虛而寒邪傷內(nèi)也。夫脾陽不足,則失其健運之常,因之寒凝濕聚。然必其為太陰寒濕,方可用此方法,否則自利嘔痛等癥,亦有火邪為患者。故醫(yī)者當望聞問切四者合參,庶無差之毫厘,繆以千里之失。若表里寒熱虛實既分,又當明其病之標本。如以上諸病,雖系寒凝濕聚,皆因脾陽不足而來,則陽衰為本,寒濕為標。是以方中但用參、術(shù)、甘草,大補脾元,加炮姜之溫中守而不走者,以復(fù)其陽和,自然陽長陰消,正旺邪除耳。”
《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后勞復(fù)病脈證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來源】《博濟方》卷二。
【組成】阿魏7.5克(白面10克,醋和餅子,炙令黃熟) 荊三棱(煨) 蓬莪術(shù)(煨) 甘草(炙) 青橘皮(去白) 陳皮(去瓤) 干姜(炮) 官桂(去皮) 干木瓜 白術(shù)各30克
【用法】上十味,杵羅為末,用面糊為丸,如櫻桃大,以好朱砂為衣,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鹽湯下。若婦人血臟氣攻刺,即用炒當歸、生姜湯嚼下1丸。
【主治】一切冷氣攻刺疼痛,心腹脹滿,胃冷吐逆,臍腹撮痛。
【組成】高良姜(銼)1兩,白術(shù)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主治】霍亂吐瀉,心腹疼痛。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每服1丸,濃煎橘皮湯化下,不拘時候。
【藥物組成】人參、干姜、白術(shù)、甘草(炙)各等分。
【處方來源】《直指》卷八。
【方劑功效】補肺,止寒嗽。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加炒阿膠、五味子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