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Qú Mài
【別名】巨句麥(《本經(jīng)》),大蘭(《別錄》),山瞿麥(《千金方》),南天竺草(《圣濟(jì)總錄》),剪絨花(《醫(yī)林纂要》),竹節(jié)草(《山東中藥》)。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瞿麥或石竹的帶花全草。夏、秋均可采收,一般在花未開放前采取。栽培者每年可收割2~3次,割取全株,除去雜草、泥土,曬干。
【原形態(tài)】①瞿麥,又名:大菊、蘧麥(《爾雅》),地面(《齊民要術(shù)》),紅花瞿麥、野麥、木碟花、剪刀花、十樣景。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莖叢生,直立,無毛,上部2歧分枝,節(jié)明顯。葉互生,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9厘米,寬1~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成短鞘狀包莖,全緣,兩面均無毛。花單生或數(shù)朵集成稀疏垃式分枝的圓錐花序;花梗長達(dá)4厘米;小苞片4~6,排成2~3輪;花萼圓筒形,長達(dá)4厘米,先端5裂,裂片披針形,邊緣膜質(zhì),有細(xì)毛;花瓣5,淡紅色、白色或淡紫紅色,先端深裂成細(xì)線條,基部有須毛;雄蕊10;子房上位,1室,花柱2,細(xì)長。蒴果長圓形,包在宿存的萼內(nèi)?;ㄆ?~9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或林下。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②石竹(《杜工部集》),又名:鵝毛石竹、繡竹(《洛陽花木記》),洛陽花(《綱目》),石柱花。
外形與上種相似,主要區(qū)別為苞片卵形,葉狀,開張,長為萼筒的1/2,先端尾狀漸尖;萼筒長2~2.5厘米,裂片闊披針形;花瓣通常紫紅色,先端淺裂成鋸齒狀?;ㄆ?~6月。果期6~8月。
庭園多有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生境分布】主產(chǎn)河北、河南、遼寧、湖北、江蘇。此外,湖南、浙江、山西、陜西、安徽、甘肅、青海、新疆、福建、云南、廣西等地均產(chǎn)。
【性狀】①瞿麥為植物瞿麥的干燥全草,長30余厘米,莖直立,淡綠至黃綠色,光滑無毛,節(jié)部稍膨大。葉多數(shù)完整,對生,線形或線狀披針形?;ㄈL約3~4厘米,有淡黃色膜質(zhì)的宿萼,萼筒長約為全花的3/4;萼下小苞片淡黃色,約為萼簡的1/4.花冠先端深裂成細(xì)線條,淡紅或淡紫色。有時(shí)可見到蒴果,長圓形,外表皺縮,頂端開裂,種子褐色、扁平。莖中空,質(zhì)脆易斷。氣微,味微甜。
②石竹瞿麥為植物石竹的干燥全草。與瞿麥相似,惟花全長約3厘米,萼筒長約為全花的1/2,萼下小苞片約為萼筒的1/2,花冠先端淺裂呈鋸齒狀,棕紫色或棕黃色。
以上兩種藥材均以青綠色、干燥、無雜草、無根及花未開放者為佳。
【炮制】揀凈雜質(zhì),除去殘根,洗凈,燜潤,切段,曬干。
【性味】苦,寒。
①《本經(jīng)》:味苫,寒。
②《別錄》:辛,無毒。
③《本草正》: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水,破血通經(jīng)。治小便不通,淋病,水腫,經(jīng)閉,癰腫,目赤障翳,浸淫瘡毒。
①《本經(jīng)》:主關(guān)格諸癃結(jié),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
②《別錄》:養(yǎng)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發(fā)。
③《藥性論》:主五淋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④《日華子本草》:葉:治痔漏并瀉血,小兒蛔蟲,眼目腫痛,搗敷治浸淫瘡并婦人陰瘡。子:催生,治月經(jīng)不通,破血塊,排膿。
⑤《本草圖經(jīng)》:利小腸為最要。
⑥《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治水腫,尿熱澀痛,血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注意】脾、腎氣虛及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蓑草、牡丹為之使。惡桑螵蛸。
②《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本草經(jīng)疏》:凡腎氣虛,小腸無大熱者忌之;胎前產(chǎn)后一切虛人,患小水不利,法并禁用;水腫蠱脹,脾虛者不得施。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