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別名】女菀、野蒿、牙腫消、牙根消、千張草、墻頭草、長(zhǎng)毛草、地白菜、油麻草、白馬蘭、千層塔、治瘧草、瞌睡草、白旋覆花
【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一年蓬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rigeron annuus(L.) Pers.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蓬 一年生或兩所生草本,高30~100cm.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全株被上曲的短硬毛?;~長(zhǎng)圓形或?qū)捖研?,長(zhǎng)4~17cm,寬1.5~4cm,邊緣有粗齒,基部漸狹成具翅的葉柄;中部和上部葉較小,長(zhǎng)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zhǎng)1~9cm,寬0.2~2cm,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齒裂,具短葉柄或無(wú)葉柄;最上部的葉通常條形,全緣,具睫毛。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或圓錐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革質(zhì),密被長(zhǎng)的直節(jié)毛;舌狀花2層,白色或淡藍(lán)色,舌片條表;兩性花筒狀,黃色。瘦果披針形,壓扁;冠毛異型,雌花的冠毛極短,膜片狀連成小冠,兩性花的冠毛2層,外層鱗片狀,內(nèi)層為10~15條長(zhǎng)約2mm的剛毛,花期6~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邊及田野中。原產(chǎn)美洲。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及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圓錐形,有分枝,黃棕色,具多數(shù)須根。全體疏被粗毛。莖呈圓柱形,長(zhǎng)40~80cm,直徑2~4mm,表面黃綠色,有縱棱線,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有大形白色的髓。單葉互生,葉片皺縮工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針形,黃綠色。有的于枝頂和葉腋可見頭狀花序排列成傘房狀或圓錐狀花序,花淡棕色。氣微,味微苦。
【性味】味甘;苦;性涼。
【歸經(jīng)】歸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消食止瀉;清熱解毒;截瘧。主消化不良;胃腸炎;齒齦炎;瘧疾;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