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山紅用于止咳;祛痰。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
【出處】出自《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Mǎn Shān Hónɡ
【別名】映山紅、迎山紅、山崩子、靠山紅、達(dá)子香、金達(dá)來、東北滿山紅
【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興安杜鵑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lium Rhododendri daurici采收和儲藏:秋、冬采,曬干
【原形態(tài)】半常綠灌木,高1-2m.樹皮淡灰色。多分枝,小枝細(xì)而彎曲,暗灰色,有鱗片和柔毛。芽卵形,鱗片廣卵形。葉互生;葉柄長2-5mm,有微毛;葉片近革質(zhì),集生于小枝上部,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7cm,寬1-3cm,先端鈍,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散生白色腺鱗,下面淡綠色,密生腺鱗。冬季卷成簡狀,揉后有香氣。花1-4朵生于枝頂,先葉開放,粉紅色或紫紅色;萼片短小,分裂,外面密生鱗片;花冠漏斗狀,長約1.8cm,5裂,外生柔毛;雄蕊10,伸出花冠,花絲基部有柔毛;子房1,子房壁上密生腺鱗,花柱比花瓣長,宿存。蒴果長圓形,長約1.2cm,先端開裂。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脊、山坡及林下酸性土壤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等地。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 適應(yīng)性強(qiáng)。土壤以酸性或中性的砂質(zhì)壤土或粘壤土栽培較好,不宜在堿性土上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分株繁殖。適宜在早春或秋季落葉后分株,將母株挖出分開,每叢有1個枝干,穴栽,每穴1叢,覆土壓實。亦可用播種繁殖。
田間管理 生長期間應(yīng)注意松土、除草,雨季要注意排水。秋、冬采葉,曬干或陰干。
【炮制】凈制:去雜質(zhì);切制:去雜質(zhì),用水濕潤翳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性味】辛;苦;性寒;小毒
【歸經(jīng)】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止咳;祛痰。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
【臨床應(yīng)用】治療慢性氣管炎:臨床觀察證明,對單純型有較好療效,對喘息型及合并肺氣腫者效果較差。止咳效果顯著,祛痰次之,平喘較差,消炎作用不強(qiáng),不能預(yù)防感冒。用法:一、每日服相當(dāng)于生藥50-1O0克的水溶性粗提物:部分病例加用滿山紅揮發(fā)油,每日0.5-1ml.10天為一療程。596例患者經(jīng) 1-3療程觀察,近期有效率為80.3-90.7%,顯效率為27.9-51.5%.計近期控制48例,顯效166例,好轉(zhuǎn)299例,無效83例,平均有效率為86.1%,顯效以上35.9%.經(jīng)驗證明,日服量相當(dāng)生藥50克者與日服100克的療效差別不大,且副作用明顯減少和減輕。一般以兩個療程較為適宜,延長療程、增加劑量并不能明顯地提高療效。增加一定量的揮發(fā)油可提高顯效率。二、提取滿山紅有效成分制成膠囊,日服3次,每次2粒。據(jù)248人觀察10天的結(jié)果,有效率為82%,顯效率為38%.也有用滿山紅為主組成的復(fù)方進(jìn)行治療,似較單昧療效有所提高。例如用滿山紅配合黃芩、穿山龍、桔梗治療的有效率達(dá)88%,其中顯效以上為52%;用滿山紅水浸膏和揮發(fā)油,與廣地龍、紫菀、920組成復(fù)方治療的(107例,六個療程)有效率達(dá)96%,其中顯效以上為71.0%.副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道反應(yīng),如口干、惡心、嘔吐、胃部不適、胃痛、食欲減退、腹瀉及頭暈、頭痛等,一般均不嚴(yán)重,1-3天后可自行消失。臨床上還觀察到,服用滿山紅水溶性粗提物有輕度短期降壓作用;半數(shù)以上病例引起心率減慢;服用相當(dāng)于生藥100克的少數(shù)病例出現(xiàn)心電圖改變,原來肝功能或尿常規(guī)異常的部分病例均有加重趨勢。而日服量相當(dāng)50克者,只個別病例出現(xiàn)心電圖改變,對肝、腎功能均無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