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錢子原名番木鱉,又稱苦實,為馬錢子科植物馬錢的成熟種子,始載于《本草綱目》,李時珍曰:“狀如馬之連錢,故名。”《本草原始》載:“番木鱉,木如木鱉子大,形圓而扁,有白毛,味苦。”主要生長在熱帶,分布于印度、越南、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地,我國云南、海南等地亦有產。每年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果肉,取出種子,曬干即為生馬錢子,其性寒,味苦,因其成分中含有毒性的番木鱉堿,故入藥多用炙馬錢子,有砂燙及油炒兩種炙法,具有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的功效,常用于風濕頑痹、麻木癱瘓、跌撲損傷、癰疽腫痛,還可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臨床上用于治療顏面神經麻痹、結核病、子宮糜爛等癥收到明顯效果。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內服多入丸、散,或外用研末調敷。此藥雖具毒性,但對一些頑癥有特效,因此,為常用中藥。在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山馬錢子、牛眼馬錢子或密花馬錢子等冒充正品,使用時要注意鑒別。
真品 外觀呈扁圓形,鈕扣狀,略彎曲,常見一面隆起,另一面稍凹下,表面密生絲狀茸毛,自中央向四周呈輻射狀排列,有絲光,底面中央有一稍突出的圓點,邊緣有一小突起,在圓點與小突起之間有一條棱線;表面顏色為灰棕色或灰綠色;將真品縱切開后,其種仁為淡黃白色,稍透明,角質狀,可見心形的子葉;口嘗味極苦;將馬錢子胚乳橫切片,加試劑硫礬酸1滴后顯藍紫色;加濃硝酸1滴顯橙紅色。
偽品 外形呈盤狀橢圓形,一端略尖,或呈不規(guī)則卵形,邊緣有一隆起的脊,稍尖端有突起的珠孔,密生毛茸,但無輻射狀及絲光;表面為淡黃色或黃棕色,種仁不透明,子葉呈廣卵形;偽品有的無苦味,有的稍有點苦味,不似正品極苦;加試劑硫礬酸后顯綠色或紫色;加濃硝酸顯橙色。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馬錢子能興奮脊髓的反射機能,并能興奮延髓中的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提高大腦皮質感覺中樞機能;其苦味可反射性地增加胃液的分泌;有較強的鎮(zhèn)咳作用;對某些細菌有抑制作用,而偽品不具備上述功效。在我國云南南部及緬甸、泰國等地產的山馬錢,雖也與馬錢子為同科植物,但報道稱其不含番木鱉堿及馬錢子堿,所以山馬錢子等偽品不能代替馬錢子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