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02月07日 19:00-21:00
詳情02月08日 09:00-21:00
詳情
【提問】致病最久的邪氣是不是濕邪,火邪不是還分實熱與虛熱?
【醫(yī)學教育網回答】學員287651346,您好!您的問題答復如下:
一般情況來說,濕邪致病一般病程較長。
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濕為陰邪,易傷陽氣;
2)濕性重濁:
3)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濕邪致病,其黏膩停滯的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癥狀的黏滯性。濕邪為患,易呈現(xiàn)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滯不爽的特征,如濕熱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證的小便滯澀不暢,以及汗出而黏、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膩等。
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氣不行則濕不化,膠著難解,故濕邪為病,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或纏綿難愈。如濕溫、濕疹、濕痹(著痹)等,皆因其濕邪難除而不易速愈,或反復發(fā)作。
三是易阻氣機。因濕為重濁之邪,故傷人最易留滯于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如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膈滿悶;濕阻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失司,則脘痞腹脹,食欲減退;濕停下焦,腎與膀胱氣機不利,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等。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火(熱)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火熱為陽邪,其性燔灼趨上:火熱之性燔灼、升騰,故為陽邪。陽邪傷人,發(fā)為實熱性病證,臨床多見高熱、惡熱、煩渴、汗出、脈洪數(shù)等癥?;鹦匝咨?,火熱之邪易侵害人體上部,故火熱病證,多發(fā)生在人體上部,尤以頭面部為多見。如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糜爛、口苦咽干、牙齦腫痛、頭痛眩暈,耳內腫痛或流膿等。
2)火熱易擾心神:火性炎上躁擾,故火邪傷人尤易影響心神,輕者心神不寧而心煩、失眠;重者可擾亂心神,出現(xiàn)狂躁不安,或神昏、譫語等癥。
3)火熱易傷津耗氣:火熱之邪傷人,困其性燔灼急迫,一是可迫津外泄,使氣隨津泄而致津虧氣耗;二是直接消灼津液,耗傷人體的陰氣。故火熱之邪致病,臨床表現(xiàn)除熱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冷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傷陰虧的征象。若陽熱過盛,大量傷津耗氣,逐可兼見體倦乏力、少氣懶言等氣虛癥狀,重者可致全身津氣脫失的虛脫證。
4)火熱易生風動血:由于火性急迫躁動,故火邪傷人,甚者可致生風動趣。“生風”,是指火熱之邪侵犯人體,躁擾。心神,神明無主;加之燔灼陰液,筋脈失養(yǎng),易引起肝風內動的病證。臨床表現(xiàn)為高熱神昏、四肢抽搐、兩目上視、角弓反張等。“動血”,指火熱邪氣入于血脈,迫血妄行和損傷血絡。故火熱之邪傷人,輕則血行加速而脈數(shù),甚則可灼傷脈絡,追血妄行,引起各種出血證,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發(fā)斑、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
5)火邪易致瘡癰:火邪入于血分,結聚于局部,燔灼腐肉,易發(fā)為癰腫瘡瘍。
祝您順利通過考試!
感謝您對網校的支持!
★問題所屬科目:中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中醫(yī)基礎理論
02月07日 19:00-21:00
詳情02月0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