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少陽劑-中藥士考試輔導
和解少陽劑,適用于傷寒邪在少陽證,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常用柴胡與黃芩或青蒿相配的主組方。兼有氣虛者,佐以益氣扶正之品,以防邪深入;若兼濕邪者,佐以通利濕濁之品,導邪下泄。代表方如小柴胡湯, 蒿芩清膽湯。
另外,瘧疾由邪伏膜原所致,以往來寒熱為主癥。膜原居半表半里,古人亦有“癥不離少陽”之說,所以本節(jié)方劑亦可用于治療瘧疾。但瘧疾有多種證候,治法與方劑也不是和解劑所能概括,仍應根據(jù)證候予以辨證選用恰當?shù)闹畏ㄅc方劑。
小柴胡湯
《傷寒論》
組成 柴胡半斤(24g) 黃芩三兩(9g) 人參三兩(9g) 甘草三兩炙(6g)半夏半斤,洗(9g) 生姜三兩,切(9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和解少陽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
主治
l)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
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熱入血室。經(jīng)水適斷,寒熱發(fā)作有時;以及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方解 本方為和解少陽,治療少陽證之主方。少陽為三陽之樞,一旦邪犯少陽,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內(nèi)與陰爭而為熱,故往來寒熱,為少陽證之典型癥狀。少陽經(jīng)脈起于目銳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會缺盆,下胸中,貫膈循脅,絡肝屬膽,故邪在少陽,經(jīng)氣不利,郁而化熱,故見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之癥。肝膽郁熱不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見心中煩熱,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舌苔薄白,是邪在半表半里,未入里化熱之征。脈弦是肝膽為病,少陽經(jīng)氣郁滯,不得疏泄之主脈。若婦人經(jīng)期感受風邪,而寒熱發(fā)作有時,系邪熱內(nèi)傳,熱與血結(jié),故經(jīng)水不當斷而斷。
根據(jù)以上病機,治療之法,宜和解少陽。方中柴胡味苦平微寒,主升主散,為少陽經(jīng)專藥,用之輕清升散,可清透少陽半里之邪從外而解,重用為君;黃芩味苦寒,善清少陽相火,使半里之邪,得以內(nèi)徹,故為臣藥;君臣配合,一散一清,共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膽氣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人參、甘草、大棗益氣和中,既扶正以助黃疸祛邪,又實里以防邪入,亦為佐藥,甘草又能調(diào)和諸藥為使。
配伍特點 以祛邪為主,兼顧正氣,以和解少陽為主,兼和胃氣,使邪氣得解,樞機得利,脾胃調(diào)和,則諸證自除。
證治要點 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苔白,脈弦為證治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