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青年時代因家境貧困而長期流浪,步入仕途后又因得罪權貴而數(shù)度遭貶,以致年方四十就發(fā)白齒落,未老先衰。但是他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始終保持淡泊名利與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tài),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欣賞到許多關于保健養(yǎng)生的經(jīng)驗,其中不乏精警之言,讀來饒有興味。
衰老是生物的自然規(guī)律,誰也不能例外,老年病接踵而來,眼視力下降,這對一位詩人來說,該是多么痛苦的事??墒前拙右酌鎸ΜF(xiàn)實,設法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靜心修養(yǎng),以獲取精神上的補償。他在《眼暗》一詩中寫道:“……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千藥萬藥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這是何等豁達的心胸,白居易善于讓自己的思維從困境中走出來,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
白居易能用哲學的觀點去認識老年,分析老年,正確地對待老年,認為人生是個很自然的過程,不要為生生死死所羈絆,應坦然處之。他在《逸老》詩中寫道:“白日浸浸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適時即為好。”他將一生中的少壯與衰老,比作一天中的勞與逸,人累了就必須休息,把休息也當成為一種享受,衰老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順應自然規(guī)律,注意保養(yǎng)才是,正如他在詩中寫的“勞我以少壯,息我以衰老”,“順之多吉壽,違之多兇夭”。
親近自然物,“野性愛栽植”是白居易養(yǎng)生的第三條經(jīng)驗。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白居易則是山水林泉皆為所樂。自居易被貶作江州司馬時,在廬山香爐峰下結茅舍,政務之余來此棲居。他深愛此處的自然環(huán)境:巖石清流,松柏翠竹,風嵐煙霞,鳥獸時聚;茅屋旁有飛泉濺玉,小院里有白蓮凈池,恰如“倦鳥得茂林,涸魚返清源”。白居易意氣飛揚,攜一壺酒,彈奏五弦之琴,酣暢時,賦新詩,仰天而歌,“如獲終老地”而流連忘返。
白居易為官一生,調動頗繁,每新到一地,他都要在衙門和私宅周圍及院中進行綠化、美化。他尤其愛松、竹、柳、荷,這是其工作和居住環(huán)境必植之物?!稏|樓竹》寫道:“瀟灑城東樓,繞樓多修竹,森然一萬竿,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白粉封青玉。”白居易特別喜歡在居室窗前植竹,《竹窗》云:“煙通杳藹氣,月透玲瓏光”,“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別有一番情趣。詩人把種樹栽花看做是休閑,是愛好,是性情使然:“野性愛栽植”?!稏|澗種柳》:“倚岸埋大干,臨流插小枝。”詩人認為“不種東溪柳,端坐欲何為”。白居易官至中書舍人時,買得一宅,因院內有10棵松樹而喜不自禁,秋有韻,夏有蔭,春雨滿樹珠,冬雪壓枝白,“四時各有趣”的景致,對于他來說“至此是益友,豈必交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