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風(fēng)(急驚風(fēng))的分型治療:
1.感受風(fēng)邪治則,疏風(fēng)清熱,熄風(fēng)鎮(zhèn)驚。
主方:銀翹散加減。
加減:抽搐較頻,加山羊角30克(先煎)、鉤藤10克(后下);壯熱不退,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5克;咳嗽有痰,加前胡6克、魚腥草15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疏散風(fēng)熱之邪的方劑。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竹葉清熱,薄荷、淡豆豉、荊芥辛涼解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利咽,蘆根清熱生津。本方只有解表退熱作用,但沒有熄風(fēng)鎮(zhèn)驚之功,因此出現(xiàn)抽搐,必須加入鉤藤、山羊角、石決明等。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連翹10克荊芥10克薄荷6克(后下)黃芩10克板藍(lán)根30克生石膏30克鉤藤10克(后下)山羊角30克(先煎)僵蠶10克桔梗3克生甘草6克2.感受暑溫治則:清暑解毒,熄風(fēng)開竅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主方:白虎湯合羚角鉤藤湯加減。
加減:嘔吐較頻,加玉樞丹0.9克(吞服);反復(fù)抽搐,加至寶丹1/2~l粒(吞服);神識昏迷,加安宮牛黃九1/2~1粒(吞服);舌苔黃膩,加黃連3克、厚樸10克。
主方分析:白虎湯為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要方,而羚角鉤藤湯則為清熱涼肝、熄風(fēng)止痙之方,兩方合用則可起清暑解毒,熄風(fēng)開竅的作用。但兩方中清熱解毒的中藥,僅知母、菊花,處方時(shí)可予增加。
處方舉例: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黃連3克板藍(lán)根30克大青葉15克菊花10克山羊角30克(先煎)鉤藤10克(后下)生地10克白芍10克茯神10克生甘草6克3.感受疫邪治則:清熱解毒,涼肝熄風(fēng)。
主方:清瘟敗毒飲加減。
加減:抽搐不已者,加山羊角30克(先煎)、鉤藤10克(后下);表邪未解,加香薷10克、銀花10克;
昏迷抽搐,可選用安宮牛黃丸1/2~1粒(吞服)、神犀丹1/2~l粒(吞服)。
主方分析:本方為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的要方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全方綜合了白虎湯、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三方藥物加減組成,故既有白虎湯大清氣熱,又有犀角地黃湯清營涼血解毒及黃連解毒湯苦寒瀉火解毒的作用。
處方舉例:
生石膏30克生地10克山桅10克黃芩10克知母10克赤芍10克玄參10克丹皮10克水牛角30克(先煎)黃連3克連翹10克生甘草6克4.濕熱疫毒治則:清熱化濕,解毒熄風(fēng)。
主方:黃連解毒湯加減。
加減:抽搐頻繁,加鉤藤10克(后下)、石決明30克(先煎);嘔吐者,加玉樞丹0.9克(吞服);出現(xiàn)赤白痢,加白頭翁10克、秦皮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清熱解毒,瀉火化濕的要方。
方中黃連清瀉心火,黃芩清上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桅子清瀉三焦之火。方中無熄風(fēng)鎮(zhèn)驚的中藥,處方時(shí)要注意加入。
處方舉例:
黃連3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山桅10克鉤藤10克(后下)石決明30克(先煎)木香6克白頭翁10克秦皮10克生甘草6克5.驚恐驚風(fēng)治則:鎮(zhèn)驚安神。
主方:琥珀抱龍丸加減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加減:痰多者,加半夏10克、陳皮6克;食欲不振,加神曲10克、谷芽10克;睡眠不寧,加棗仁10克、夜交藤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化痰開竅,清熱鎮(zhèn)驚的方劑。
方用牛黃、天竺黃、陳膽星清化痰熱,僵蠶、全蝎熄風(fēng)止驚,搖拍、朱砂、茯苓鎮(zhèn)驚安神,麝香芳香開竅醒腦,雄黃豁痰解毒。
處方舉例:
膽南星6克天竺黃6克茯神6克琥珀粉0.9克(沖)僵蠶10克全蝎3克鉤藤6克(后下)珍珠母30克(先煎)棗仁6克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