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用藥指導內容
1.正確“辨證”合理用藥
中醫(yī)治療疾病的特點是“辨證施治”。即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辨別疾病的不同屬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通過“四診”搜集病人的各種病情資料,應用“八綱”、“臟腑”,結合病因進行分析歸納,作出正確診斷,稱中醫(yī)“辨證”,根據“辨證”定出治病法則、處方、用藥,即“辨證施治”。因此,合理應用中藥或中成藥必須根據正確的“辨證”。
2.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合理選用藥物及制定給藥劑量
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其年齡、性別、病理生理狀態(tài)和聯(lián)合用藥情況,合理選用藥物醫(y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及制定劑量。因以上情況以及患者的生活習慣和個體差異的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均影響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兒童、老人因對藥物代謝能力不全或衰退,肌體耐受性較差,易發(fā)生藥物蓄積,引起毒性反應?;颊叩臓I養(yǎng)水平、健康水平、臟器功能、是否妊娠等,均影響對藥物的代謝能力和耐受能力,以及毒性反應的發(fā)生與嚴重程度。同時還有經濟承受能力問題,故還要從藥物經濟學方面考慮。因此,要針對病情及患者具體情況合理選用藥物,并確定合理給藥劑量。
3.針對病情選擇合理的給藥途徑
根據病情緩急、用藥目的以及藥物性質選擇適宜的給藥途徑和用藥方案。一般病情,口服有效,多采用口服給藥方法;危重病人、急癥病人宜用靜注或靜滴;皮膚及陰道疾病常用外治法,也用口服給藥方法;氣管炎、哮喘病人等可用口服給藥方法,也可采用氣霧劑吸入療法等。一般根據病情能口服有效的,則不考慮注射,避免中藥注射劑引起不良反應。
4.針對病情制定合理給藥時間及療程
根據病情輕重緩急,確定給藥時間,充分發(fā)揮藥物的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一般中藥口服藥每日服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各服1次。健脾藥、補益藥、止瀉藥等宜飯前服。驅蟲藥可于清晨空腹或睡前服。鎮(zhèn)靜安眠藥多在睡前1~2小時服用。解表藥宜及時服用,以免病邪由表入里。治療哮喘的藥物宜晚上服用。
用藥還應掌握療程,防止因藥物蓄積造成對人體的傷害,尤其是有毒中藥或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藥不宜長期服用。
5.合理配伍組方
配伍是指有選擇性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應用。
合理配伍組方可以起到協(xié)調藥物偏性,增強藥物療效,降低藥物毒性,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的作用。反之,配伍不當可造成藥效降低甚至毒性增大,產生不良反應。
古代醫(yī)家把各種配伍關系概括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種情況,稱為配伍“七情”。
七情中除單行外,都說明藥物配伍關系:相須、相使是屬于相輔相成,提高療效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殺是臨床上用以減少或消除藥物毒副作用的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是有益的配伍方法。相惡、相反屬配伍禁忌之列。
現(xiàn)代研究表明,配伍可能引起下列結果:
(1)藥理作用相互影響 相加、協(xié)同或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2)物理化學方面的相互作用 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及變化。
?。?)藥代動力學相互作用 藥物吸收、代謝、排泄的相互影響。
因此應充分考慮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配伍。除中藥之間的配伍應符合中醫(yī)理論外,還應注意中西藥的合理配伍。
6.注意用藥禁忌
用藥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藥禁忌,詳見第四單元。
7.指導患者合理用藥
合理治療方案制定后,應對患者詳細說明用藥方法、用藥劑量及注意事項,使患者能遵從醫(yī)囑用藥。
8.確定最佳治療方案
權衡患者應用藥物所獲得的收益與承受的傷害以及費用效益關系,確定最佳治療方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降低發(fā)病率,控制醫(yī)療保健費用的過度增長,使全社會獲得最大的收益。
(二)合理用藥指導方法
1.制定用藥目錄、處方管理制度等各項管理制度。
2.進行處方分析,指出不合理用藥情況。
3.開展藥物信息咨詢工作,出版藥訊等。
4.深入開展藥物利用研究,指導合理用藥。如對給藥方式、藥物劑量、使用頻度、使用成本、治療進展的研究,確定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
5.進行配伍研究,指導臨床合理配伍方案。
6.加強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指導合理用藥。
7.對同類藥品分析,根據藥物經濟學研究結果作出選擇,同一品種不同廠家生產的藥品,根據藥品質量、療效、不良反應情況及價格等決定取舍。
8.對患者進行合理用藥知識宣傳教育。
合理用藥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醫(yī)務工作者,即醫(yī)師正確選用藥品,護士正確給藥,藥師正確調劑并向患者解釋藥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從指導,正確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