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學專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問題,由于《帝王世紀》有:“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宜藥療疾,著本草四卷”之說,故使人認為《本經》作者是神農。如北齊顏之推《家訓》即謂“本草神農所述”。但神農在歷史上是傳說中的人物,況神農時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認為是神農所著。據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序中謂:“本經所出郡縣,乃后漢時制,疑系仲景、元化等所記”。宋代掌禹錫在《嘉佑補注本草》序中謂:“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yī)益眾,張機、華倫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經》由是見于經錄”。南宋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謂:“神農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樸略之風,史氏不繁,紀錄無見。斯實后醫(yī)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梁啟超在《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鷽_說:“此書在東漢三國間已有之,至宋、齊間則已立規(guī)模矣。著者之姓名雖不能確指,著者之年代則不出東漢末訖宋、齊之間”。故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本經》為東漢末年(約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筆,是集體所創(chuàng)作,而托名于神農。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始能人說”,所以《本經》上冠以神農二字,亦即此故。
《本經》載藥365種,其中有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此據顧觀光輯本統(tǒng)計之數,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于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經》對每味藥所記載的內容,有性味、主治、異名及生長環(huán)境。如“當歸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一名干歸。生川谷。”這些內容以當時的水平來衡量,是比較切實的。
《本經》不僅記載著365種藥的性味、主治等內容,還在其《序錄》中簡要地提出:“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各隨其所宜”等基本理論及用藥原則。并總結了“藥有君臣佐使”,“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等藥物配伍方法。為了保證藥物質量,還指出要注意藥物的產地,采集藥物的時間、方法、真?zhèn)巍V瞥筛鞣N劑型,要隨藥性而定。用毒藥應從小劑量開始,隨病情的發(fā)展而遞增。服藥時間應按病位所在確定在食前、食后或早晨、睡前服藥。如此等等,對臨床用藥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經》是漢以前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所積累的用藥經驗的總結,它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是中藥學按功用分類之始。它所述的藥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確的,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如水銀治疥瘡,麻黃平喘,常山治瘧,黃連治痢,牛膝墮胎,海藻治癭瘤。不但確有實效,而且有一些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如用水銀治皮膚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本經》的問世,對我國藥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本草》,如《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淵源于《本經》而發(fā)展起來的。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其中未免摻雜了少數荒誕不稽之說。如樸消“煉何服之,輕身神仙”,太一余糧“久服輕身飛行千里神仙”,澤瀉“久服能行水上”,水銀“久服神仙不死”等等。這些唯心之說,與當時迷信方士(僻?!?979年版方士條:“中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的人”)有一定的關系。對此,當本著去蕪取精的精神,批判地繼承其正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