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世稱康熙帝,不僅是一個有魄力、有作為的封建帝王,他平定三藩叛亂,同俄國簽訂第一個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建立了不小的功勛,而且還是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前人余金在《熙朝新語》中稱其“天縱聰明,留心格物”,在繁忙的政事之外,留心中醫(yī)藥科學,留下許多真知灼見,在古代帝王中是不多見的。
康熙帝非常看重醫(yī)生的醫(yī)德修養(yǎng),認為醫(yī)生是濟世救人的,“存心濟世”是“醫(yī)家之德”,應該具備“純良仁愛”的道德品質。他在教授皇子的《庭訓格言》諄諄告誡醫(yī)生應做到:“蓋脈理至微,醫(yī)理至深。今之醫(yī)生若肯以應酬之功用與誦讀之際,推求奧妙,研究深微,審醫(yī)案、推脈理,治人之病,如己之病,不務名利,不分貴賤,則臨證必有一番心思,用藥必有一番識見,施而必應,感而遂通,鮮有不能取效者矣。”指出醫(yī)生務必精研醫(yī)理,勤于臨床,不務虛名,這在今天,依然具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
康熙帝對中醫(yī)經典著作多有研讀,他在政事之暇撰寫的科學論文《康熙幾暇格物編》中很多篇幅涉及醫(yī)藥知識。在《浮白》篇中指出浮白是人體穴位,而不是指飲酒,“人但知為飲罰爵,不知浮白乃人身氣穴之一”,引用《素問•黃帝問氣穴篇》曰:“目瞳子、浮白二穴”,指出其位置在耳后入發(fā)際處,是足太陽、少陽之會穴。康熙帝還仔細考訂水溝穴又叫“人中”的原委,前人對于“人中”穴有多種解釋,一種是有關脈學和奇經之類的醫(yī)學著作認為,“任、督二脈,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會于素髎、水溝、龂交三穴。三穴為面中三水溝,又為三之中,故名人中”;另一種說法認為人有九竅,自鼻以上皆成對,自口以下都是單一的,水溝居其中,所以叫“人中”??滴跽J為僅僅解釋了“中”的含義而已。王逵《蠡海集》指出,所謂“人中”,天給人提供五氣,由鼻子承接;地給人提供五味,由口承接;“人中”正居人身的天、地之中??滴跽J為這種解釋牽強附會,“蓋人受天地純全之氣成,四肢百骸能得其全。”并非由口鼻分別承接五氣和五味的。最后,康熙提出自己的看法:“凡寓獸亦似人形,而其鼻柱直唇之間,縱無此水溝一段。以此辨人之異與獸,水溝之所以得‘人中’名也。”此說雖無根據,但足見康熙帝做學問是非常認真嚴謹?shù)摹?
康熙不僅閱讀了大量的中醫(yī)典籍,而且勤于實踐,不盲從,在親身實驗之中得出道理。例如,《康熙幾暇格物編》中《熬水》篇,對于溫泉,康熙認為“泉水所發(fā),其源流清遠,即色味少異者,下必有金石之物,而溫泉尤顯而易見者也。然古人往往不能辨別”。并列舉《泉志》載新安黃山是朱砂泉,有人認為是雄黃泉;臨潼驪山是礜石泉,有人認為是朱砂泉。究其原委,康熙認為是沒有調查研究,“是蓋未得熬水征驗之法也”。所以康熙“每遇溫泉,即以銀碗盛水,隔湯用文火收煉,俟碗水干,觀水腳所積,或為礜石,或為堿鹵,或為硫磺,皆判然分曉,切實所積之輕重,而水型之清濁,給予人之損益,皆可知矣。”康熙這種腳踏實地、事實就是的學風堪稱楷模?!稖厝菲羞€闡述溫泉治療疾病的醫(yī)學道理,“溫泉可以療疾龣疴,人盡知之。而不知尤宜于年長之人。若四十以內者,初浴湯池時反覺氣弱,必久而后復。蓋人至四十以外,筋骨少衰,其多收斂,得溫和之助,自然精神怡暢。若少年血脈方剛,更以純陽之氣蒸逼之,寒也越泄,精氣外散,不無少損。”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此外,康熙帝在本草和中醫(yī)理論方面也頗多發(fā)明,并且親自調查實驗。如《櫻額》篇中,康熙指出:“櫻額,果屬也。產于盛京、烏喇等處,古北口外亦有之。其樹聚生,果形如野黑葡萄而稍小,味甘澀,性溫暖,補脾止瀉。鮮食固美,以之曬干為末,可以致遠,食品中適用處多,洵佳果也。”從產地、形狀、性味、功效以及膳食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名為櫻額的果實,簡直就是一篇中藥志。不僅如此,康熙還查閱有關文獻,進一步考證櫻額和中藥楮李的關系??滴醯圻€考證一些本草藥名的來歷,如中藥訶黎勒,吐伯特稱作阿魯拉,原產自外蕃,傳入中國內地后,中外語音相似,仍襲用舊名,只是發(fā)音稍有變化。中藥莨菪子,即是蕃名,也從外蕃傳來。并且批評時醫(yī)“不察來由,多為解說,勉強附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