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Bái Rǔ Gū
【別名】羊脂菌、辣味乳菇、白奶漿菌、板栗菌、白蘑菇、石灰菌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紅菇科真菌辣乳菇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ctarius piperatus (L.ex Fr.) Gray[Agaricus piperatus L.ex Fr.]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摘,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菌蓋寬5-15cm.中部下凹呈淺漏斗狀。干,白色,無毛絨,無環(huán)紋。蓋緣漸薄微上翹。菌肉白色,堅脆,傷后不變色。味辣。乳汁白色,不變色。菌褶白色,下延。柄短而粗,高4-6cm,粗1-3cm.孢子球形、闊橢圓形,(6-7)μm×(5-6)μm,壁具微疣。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散生或群生于針、闊葉混交林下,以溫帶和亞熱帶為習(xí)見。為多種樹種的外生菌根菌。6-10月常見。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性狀】性狀鑒別 菌蓋扁半球形,中央臍狀,或呈近漏斗形,白色,稍帶黃色。菌肉白色或淡黃色。菌褶密,分叉。蛋殼色或白色。菌柄短圓柱形,或向下漸細(xì),長2-6cm,直徑1-3cm,白色,內(nèi)實。氣微,味辣。
【化學(xué)成份】本品含辣乳菇二醛(piperdial),辣乳菇醛醇(piperalol),絨白乳菇醛(velleral)和異絨白乳菇醛(isovelleral)等。
【藥理作用】子實體中所含的倍半萜內(nèi)酯的結(jié)晶混合物有抗白血病作用。
【性味】苦;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舒筋活絡(luò)。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
【注意】《滇南本草圖說》:患冷疾腹痛泄瀉者忌食。
【附方】該菌色白,有白色乳汁溢出,如羊脂,故有白乳菇、羊脂菌、白奶漿菌等名。
【摘錄】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