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品載于《滇南本草》,原名苤藍。《農(nóng)政全書》芥藍條載:但食根之菜,如芥、蘆菔、蔓青之屬,魁皆在土中;此則魁在土上,為異耳。所述特征與球莖甘藍一致。《綱目拾遺》茄連條引《延綏鎮(zhèn)志》載:葉如蘭草而肥厚,種之畦塍,根圓大類葵,露出土外,開黃花,京師謂之撇蘭。所述亦似本品?!吨参锩麑崍D考》在甘藍條中云:《農(nóng)政全書》:北人謂之擘藍。按此即今北地撇藍,很大有十數(shù)廳者,生食、醬食,不宜烹飪
【拼音名】Bò Lán
【別名】苤藍、撇藍、茄連、甘藍、玉蔓青、芥蘭頭、玉頭、香爐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球莖甘藍的球莖、葉片和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assica caulorapa Pasq.
采收和儲藏:4-7月播種者,夏、秋季采,9月播種者,冬、春季采。
【原形態(tài)】球莖甘藍 二年生草本。植株光滑無毛,具白粉。第1年生莖短縮,近地面部分逐漸膨大成肉質(zhì)球狀體或扁球體,直徑5-12cm,表面藍綠色,光滑無毛,常有白粉,也有帶紫色的,內(nèi)面肉質(zhì)的部分為乳白色,微有辛辣味。葉片集生于球莖的頂部,具長柄;葉片卵圓形至長圓形,長10-25cm,葉片基部兩側(cè)有1-2裂片,邊緣具不規(guī)則牙齒;第2年生莖伸長,高30-80cm,莖生葉長橢圓形或?qū)捙樞?,長8-11cm,寬2-4cm,葉緣具疏齒,或凹波狀,基部漸狹呈翅狀,無柄,但不抱莖。總狀花序生枝頂,開花后花序軸漸延伸,花大,排列疏松;萼片4,寬披針形,光滑無毛,直立,外側(cè)2枚較大,基部略呈囊狀,內(nèi)側(cè)2枚較?。换ò耆辄S色,長倒卵形,長1.8-2cm,基部具爪,約1cm長;雄蕊6,外側(cè)2枚稍短,長雄蕊長1.3cm,短雄蕊長1cm;雌蕊1,子房圓柱形,花柱不明顯,柱頭頭狀。長角果長圓形,先端具短椽。種子球形?;ㄆ?-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我國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供蔬食。
【化學成份】球莖含蛋白質(zhì)、脂肪、鈣、磷、鐵。
【性味】甘;辛;涼
【功能主治】健脾利濕;解毒。主脾虛水腫;小便淋濁;大腸下血;濕熱瘡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生食或燒存性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吹鼻。
【摘錄】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