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鄉(xiāng)村醫(yī)生針對月經量少有什么樣的的辯證治療施治方法呢,醫(yī)學教育網的小編為您整理如下:
1.血虛
主要證候:月經量少,或點滴即凈,色淡無塊,或伴頭暈眼花,心悸怔仲,面色萎黃,小腹空墜。舌淡紅,脈細。
證候分析:營血衰少,血海滿溢不足,則經行量少色淡。血虛不能上榮于腦,則頭暈眼花。血不養(yǎng)心,則心悸怔忡。血不營于肌膚,則面色萎黃。血虛胞脈失養(yǎng),則小腹空墜。舌淡紅,脈細,均為血虛之象。
治法:養(yǎng)血調經。
方藥:滋血湯(《證治準繩。女科》)。 方中人參、山藥、黃芪益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使氣生血長;四物湯補血,氣充血足,則經自調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如經來過少,點滴即止者,為精血虧虛將成閉經之象,加枸杞,山茱萸以滋養(yǎng)肝腎,填精益血。
2.腎虛
主要證候:月經量少,色淡紅或黯紅,質薄,腰脊酸軟,足跟痛,頭暈耳鳴,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脈沉弱或沉遲。
證候分析:腎氣虧虛,精血不足,故經來量少,色淡紅。腎陽虛,血不化赤,則經色淡黯、質薄。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督脈貫脊絡腎,腎虛,則頭暈耳鳴,腰脊酸軟,足跟痛。胞系于腎,腎陽不足,胞失溫煦,故小腹冷。腎虛,膀胱之氣不固,故夜尿多。舌淡,脈沉弱或沉遲,為腎虛陽氣不足之象。
治法:補腎養(yǎng)血調經。
方藥:歸腎丸(《景岳全書》)。 本方菟絲子、杜仲補益腎氣,熟地、山萸肉養(yǎng)肝,山藥、茯苓健脾和中,當歸養(yǎng)血調經。全方治腎而兼顧肝脾,沖任得養(yǎng),經自如期。
3.血瘀
主要證候:經行量少,色紫黑,有血塊,小腹脹痛拒按,血塊排出后脹痛減輕。舌質正?;蜃削觯蛴行○鳇c,脈細澀或弦澀。
證候分析:瘀血內停,經隧阻滯,血不暢行,故經來量少有塊,小腹脹痛拒按。血塊排出則瘀滯稍通,故脹痛減輕。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乃瘀血內停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調經。
方藥: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 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當歸養(yǎng)血調經,活血止痛;白芍柔肝緩急止痛;熟地補血滋陰。全方有活血化瘀,調經養(yǎng)血之效。如小腹脹痛以脹為甚,或兼胸脅脹滿者,為氣滯血瘀,原方加香附、臺烏以理氣行滯。如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為寒凝血瘀,原方加桂枝、吳茱萸以溫通血脈。
4.痰濕
主要證候:月經量少,色淡紅,質粘膩如痰;形體肥胖,胸悶嘔惡,或帶多粘膩。舌淡,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濕內停,阻滯經絡,與血相結,使氣血運行不暢,血海滿盈不足,放經量減少,色淡質粘膩。脾失健運,痰濁內停,則胸悶嘔惡。痰濕下注,任帶二脈受損,則帶下量多而粘膩。舌淡,苔膩,脈滑,為痰濕內停之象。
治法:化痰燥濕調經。
方藥: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 方中二陳湯化痰燥濕,和胃健脾;蒼術燥濕健脾;香附、枳殼理氣行滯;南星燥濕化痰;生姜溫中和胃。全方燥濕健脾,行氣消痰,使痰濕消除,則經量可調。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鄉(xiāng)醫(yī)針對月經量少的辯證治療施治方法,希望可以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