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們都已開始復習初級中藥師考試了。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搜集整理了初級中藥師考試的相關考試經驗供廣大學員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理論、功效和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是中藥師考試基礎知識學科之一。中藥為數(shù)眾多,內容復雜,涉及面廣。自學往往不容易抓住重點,普遍反映是:藥味眾多,容易混淆,不易記住。本文就怎樣學習《中藥學》談幾點學習方法:
一、抓住重點
掌握功效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具體藥物的功效、應用是本學科的重點,掌握功效又是學好中藥學的關鍵。中藥的功效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對藥物治療作用的概括,是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jù)。掌握功效不是簡單地背誦功效術語。功效與藥性主治證是密切相關的,學習時一方面要運用性味歸經等藥性理論分析功效,理解其含義,同時要以功效聯(lián)系主治證,使功效落到實處。以黃連瀉火功效為例,它的瀉火功效與苦寒性味密切相關,苦泄降,寒清熱,能清泄火邪,由于它歸心經、胃經、肝經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見長,適用于心火亢盛的熱病神昏,心煩失眠,口舌生瘡,胃火所致的脘痞嘔吐及肝火目赤等。這樣以瀉火功效為中心將性味,歸經和主治證聯(lián)系起來,既加深了對黃連瀉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點。切不可孤立地死記硬背一些性味、歸經和主治證。
掌握功效還須理解其所具功效含義,例如肉桂有引火歸原之功效,引火歸原即溫腎陽使虛火下歸于腎,治命門火衰虛陽浮越之證。其次要明確功效范圍,如瀉火與瀉肝火,前者包括瀉各臟腑之火,含義廣,后者是瀉火功效的一個方面,含義狹。
學習到后期可將前后章節(jié)相關的功效進行聯(lián)系比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如行氣與補氣,化濕與利濕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祛風與息風等等。以行氣與補氣治脾胃病為例,行氣藥大多辛溫,能通暢氣機。脾胃氣滯證為適宜;補氣藥大多甘溫,善補脾胃之氣;脾胃氣虛者為宜。此外,亦可將相對的功效進行比較。如升陽與潛陽,瀉火與補火,宣肺與斂肺等等。
二、把握共性
注重特性中藥學是按藥物的功用分類的,同一章節(jié)的藥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圍,又分別具有各自的特點。學習時只要掌握本章節(jié)總的功能、主治則本章節(jié)所含藥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證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別記憶每味藥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這樣既容易記憶,又不易混淆。
對性味歸經、用量用法、配伍等內容也同樣要區(qū)別對待。如理氣藥大多辛溫芳香,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卻苦寒,屬特殊性要特別注意。再如礦物藥由于質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雖是礦物藥,但是毒只可用0.3~1.5克。檳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絳蟲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難以取效,再以用法為例,大多數(shù)藥物可以入煎劑,但逐水藥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驅蟲藥雷丸受熱后有效成份破壞,均不宜入湯劑。
至于配伍,教材中為了使讀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適應證下列舉了一些有關方劑作為參考。學習時可予一般了解,對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點熟悉其意義。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黃連配肉桂等。但不要把過多精力放在方劑的組成和運用上,因為這不是本課程重點,應與方劑學有所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