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為幫助廣大考生順利通過考試,特為大家整理了“中藥藥理學:凡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相關內(nèi)容,詳細如下:
凡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清熱藥都是藥性寒涼,主要用于熱病高熱、痢疾、癰腫瘡毒、以及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呈現(xiàn)各種里熱證候、即是《內(nèi)經(jīng)》所說「熱者寒之」的意義。
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種清熱藥的特點,現(xiàn)根據(jù)各藥的專長,再分為下列六小類:
(一)清熱瀉火藥:能清氣分熱,對氣分實熱癥,有瀉火泄熱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藥: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等癥。
(三)清熱涼血藥:專入血分,能清血分熱,對血分實熱有涼血清熱作用。
(四)清熱解毒藥:有清熱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療各種熱毒的病癥。
(五)清熱燥濕藥:藥性寒涼,偏于苦燥,有清熱化濕的作用,可用于濕熱病癥。
(六)清虛熱藥:能清虛熱、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熱,低熱不退等癥。
清熱藥性屬寒涼,多服久服能損傷陽氣,故對于陽氣不足,或脾胃虛弱者須慎用,如遇真寒假熱的證候,當忌用。清熱瀉火藥,能清解氣分實熱,清熱作用較強,適用于高熱煩渴、神昏、脈洪實有力、苔黃或燥等里熱熾盛的癥候。
對于體質(zhì)虛弱的患者使用本類藥物時,當考慮照顧正氣,勿令伐太過,必要時可與扶正藥物配伍應用。
主要藥:石膏、知母、梔子、蘆根、天花粉。
清肝明目藥,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適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癥、其中有些藥物尚可用于肝陽上擾的癥候。
主要藥:青箱子、決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
清熱涼血藥,常用于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熱發(fā)斑疹及溫熱病邪入營血、熱甚心煩、舌絳神昏等癥。熱邪入于營分、血分,往往傷陰耗液。本節(jié)藥物中,如鮮生地、玄參等兼有養(yǎng)陰滋液的作用,故在熱病傷陰時,應用此類藥物有標本兼顧之效。
清熱涼血藥,一般適用于熱在血分的病癥,如果氣血兩燔,可配合清熱瀉火藥同用。
主要藥:生地、牡丹皮、犀角、大青葉、玄參。
凡功能清熱邪、解熱毒,適用于各種熱毒病癥的藥物,就叫清熱解毒藥。
熱毒病癥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瘡癰、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熱癰盛、郁結成毒的病癥。這些藥物都能清熱解毒,但由于各藥性能不同,所以在應用上又各有特長,在應用于時必須作適當?shù)倪x擇與配伍。若熱毒在血分,可與涼血藥配合應用;火熱熾盛,可與瀉火藥配合應用;挾濕者,可與燥濕藥配合應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氣藥;瘡癰屬虛者,宜配補益藥等等。但發(fā)斑、瘡瘍、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屬于陰癥、寒癥者,則不宜使用清熱解毒藥。
主要藥: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土茯苓。
清熱燥濕藥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用于濕熱內(nèi)蘊或濕邪化熱的癥候,如心煩口苦、小便短赤、泄瀉、痢疾、黃疸、關節(jié)腫痛、耳腫疼痛、流膿等病癥。這些藥物中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等,亦為常用的瀉火解毒藥,宜互相參證。清熱燥濕藥一般不適用于津液虧耗或脾胃虛弱等癥,如須使用,亦應分別配伍養(yǎng)陰或益胃藥同用。
主要藥:黃連、黃芩、黃柏、苦參、龍膽草。
清虛熱藥性多寒涼,具有涼血退虛熱的功效,適用于骨蒸潮熱、低熱不退等癥。
主要藥:地骨皮、銀柴胡、白薇、青蒿。
以上就是“中藥藥理學:凡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的介紹了,更多相關內(nèi)容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