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您更好的了解臨床檢驗技師的相關內容,醫(yī)學教育網(wǎng)特搜集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采血方法的質量控制
1.患者:患者活動情況、精神狀態(tài)、藥物、年齡、性別,種族、樣本采集時間、吸煙、季節(jié)等都會影響檢測結果。如正常人一日之間,白細胞數(shù)、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血小板數(shù)等均有一定的波動。
2.采血:采血前,患者應盡量減少運動保持平靜。住院患者應在早晨臥床時取血。冬天,患者從室外進入室內,應等其暖和后再采血。止血帶結扎時間超過2分鐘,大靜脈血流受阻而使毛細血管內壓增高,血管內液與組織液交流,使分子質量<5000的物質逸入組織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變化,使檢查結果增高或減低。
3.溶血:血細胞內、外各種成分有梯度差,有的成分相差數(shù)10倍,故在采集、運輸、保管、分離血細胞時應盡量避免溶血。因容器不潔、接觸水、強力振蕩、操作不慎等可引起溶血,使紅細胞計數(shù)、血細胞比容、血漿或血清化學成分(如鉀、鎂、轉氨酶、膽紅素)等多項指標檢驗結果增高或減低,不能確切反映原始標本的實際含量。
4.樣本處理:血液樣本采集后應立即送檢,并盡快進行檢查,樣本保存不當直接影響實驗結果。血漿在4℃保存24h后,某些凝血因子活性減少95%.低溫(4℃)保存血液可使血小板計數(shù)結果減低。因此,應根據(jù)實驗項目確定最佳的保存條件。
5.結果分析:分析結果時,應考慮藥物、飲食等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同時,應密切結合臨床。如患者有嚴重腹瀉或嘔吐時,紅細胞計數(shù)可因脫水而相對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