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23日 19:00-20:00
詳情2月7日 19:00-21:00
詳情
1、抗血小板抗體的檢測:1975年Dixon和Rosse首次直接用定量方法檢測了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的免疫球蛋白,稱之為血小板相關抗體(PAIgG),發(fā)現(xiàn)PAIgG和血小板計數(shù)之間呈負相關關系。此后,隨著方法學的改進,RIA、ELISA等方法相繼問世,測得正常人PAIgG/106血小板的濃度為1~11ng,而ITP患者血小板PAIgG含量為正常人的4~13倍以上。盡管方法各異、各家報道的結果不盡相同,但都證明大多數(shù)ITP患者(78.6%~100%)的PAIgG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群,PAIgG的數(shù)量與血小板計數(shù)呈負相關、也與血小板壽命呈負相關;PAIgG水平能夠反映臨床征象、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當治療有效時隨著血小板數(shù)量上升,PAIgG下降或降至正常。
此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細菌性敗血癥、活動性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合并血小板減少、Graves病、橋本甲狀腺炎、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疾病的PAIgG水平可能都會升高,認為PAIgG并非是ITP的特異性相關抗體、對PAIgG的解釋應持謹慎態(tài)度。1983年Lo Bugli等應用125I標記單克隆抗體——抗人IgG測定PAIgG,發(fā)現(xiàn)正常對照血小板表面PAIgG為(169±79) IgG分子;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ITP患者血小板表面PAIgG為790~13095 IgG分子;非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血小板表面的PAIgG為(246±156) IgG分子。這一資料提示,盡管PAIgG升高不是ITP診斷的特異性指標,但在ITP的診斷中仍有重要參考價值,結合臨床征象、血小板減少、PAIgG升高,若能除外其他繼發(fā)性疾患(如SLE、甲狀腺疾患、淋巴細胞增殖疾患及感染等),應高度懷疑ITP的可能性;若PAIgG陰性,則很可能不是ITP.
2、血小板相關抗體的類型:隨著對ITP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ITP的血小板減少都由PAIgG介導,可能還存在其他影響血小板減少的因素,如PAIgM、PAIgA和PAC3.PAIgM有較高的結合價和凝聚能力,1分子IgM即可激活補體、促使血小板破壞。有報道PAIgM水平與血小板計數(shù)的相關性最強,PAIgM在ITP的發(fā)病機制中可能占有主導地位。還有報道患者僅有PAC3增高而PAIgG不增高者,提示在無血小板相關抗體存在時,補體能單獨破壞血小板。但許多患者血小板表面相關抗體屬于PAIgG,多數(shù)情況下PAIgG單獨存在、約占70%,也有PAIgG和PAIgM和(或)PAIgA并存者,少數(shù)患者、尤其急性ITP時單獨存在PAIgM抗體。在IgG抗體的亞型中以IgG1最多見,IgG1常與IgG3、IgG4并存,與IgG2并存者較少見。
3、抗血小板抗體產生及血小板破壞的部位:已知PAIgG主要產生于脾臟,其他淋巴組織和骨髓也可能是產生PAIgG的重要場所。目前認為ITP、血小板破壞的主要器官是在脾臟、肝臟和骨髓,其中脾臟最為重要。正常脾臟含有大量巨噬細胞、阻留了人體1/3以上的血小板。ITP患者脾臟中IgG的含量是正常對照的5~35倍,抗血小板抗體與相關抗原結合后被脾臟巨噬細胞吞噬和破壞增加。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大多數(shù)ITP患者進行脾切除術后血小板計數(shù)立即升高也說明脾臟在ITP的發(fā)病機制中起著中心作用。而有些患者脾切除后ITP仍然復發(fā)、PAIgG明顯增高,則可能與淋巴組織和骨髓仍能產生抗血小板抗體、并成為血小板的主要破壞場所有關。
1月23日 19:00-20:00
詳情2月7日 19:00-21:00
詳情